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我们在行动 > 巾帼维权暖心行动 | “大辽姐姐”比学赶超,情法相融和暖万家
  • 巾帼维权暖心行动 | “大辽姐姐”比学赶超,情法相融和暖万家

    2025-08-29 12:16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为全面提升辽宁省婚姻家庭纠纷调解队伍建设及调解专业化水平,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辽宁省妇联6月起全面启动了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通过以赛代训、以学促干的方式打造专业化队伍,为推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按照全国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的总体部署,辽宁省妇联、辽宁省司法厅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举办辽宁省2025年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的通知》,结合“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系统制定了“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业务能力+强化实战技巧”三位一体竞赛内容。

      活动通过以赛代训、以学促干的方式打造专业化队伍,为推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辽宁省100个县(市、区)已有82个县(市、区)成功举办了大比武活动。

      直击婚调难点,精准赋能促提升

      “农村离婚纠纷中,夫妻双方未登记,但是有共同生活,彩礼应不应该返还,按照什么比例返还?”

      “调解过程中发现疑似家庭暴力,依据反家庭暴力法及多部门联动机制,调解员应立即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协助受害人获得有效保护?”

      7月25日,由朝阳市妇联、市司法局、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律师协会七部门共同主办的全市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大比武”活动复赛火热开赛,笔试考场气氛凝重。试卷密封、随机考号、严格监考,确保公平公正,考题内容直指朝阳本地常见“硬骨头”。

    选手认真作答题目。

      “调解是门硬功夫,既要讲法,也要顾情,关键得找到那个让两边都服气的‘理儿’。”走出考场的龙城区调解员任家华表示,题目非常贴近实际,考的就是真本事。

      26日的情景模拟调解面试环节,是真正的“高光时刻”与“压力测试”。选手现场随机抽取答题顺序,解答仿真案例,限时10分钟化身调解员,展开一场情、理、法的交锋:

      “我失业三个月了!老母亲还躺医院,哪来2000块抚养费?”扮演李先生的演员猛捶桌面,离婚协议在他手中攥成纸团。对面“王女士”霍然起身:“明天就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来自建平县一位选手冲到两人中间,手掌下压沉声道:“咱们喝口水,隔壁屋单独聊。”

      隔离调解室里,她给李先生递上一杯热水:“听说您做过焊工?我知道一家汽配厂正招人。”转身对王女士轻声分析:“强制执行周期三个月,孩子补习费拖不得。”十分钟后三方重回调解席,选手将一份手写协议徐徐展开,抚养费暂调整为每月1200元。紧接着,她又马上现场视频连线就业服务中心,为李先生预约焊工面试,同时对接社会组织,为李母协调免费康复护理服务。这一系列高效而体贴的举措,获得了考官的认可。

    选手们热烈讨论。

      “调解的不是案子,是鲜活的一家人。每次处理完,都觉得肩上担子更重了。”选手在赛后分享时动情地说。这些高度仿真的案例,正是对调解员法律应用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的全方位检验。

      举办四级培训,筑牢基础强服务

      “推动‘经验型’向‘技能型’转变,是筑牢家事解纷防线的关键!”7月25日清晨,辽阳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雪的开班讲话引起阵阵掌声。200余名调解员的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这是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婚调队伍首次集结。

      培训邀请多位法律、心理领域权威专家授课,通过构建“理论学习—案例研讨—实践转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紧扣实战所需、短板所急、未来所向,从法规政策精研、专业技能精进、资源联动协同等方面,织密织牢婚姻家庭安全防护网。

    徐梦茹向学员分享调解技巧。

      “孩子说讨厌爸爸的新女友!”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徐梦茹分享一则真实案例:离异夫妻因10岁儿子厌恶父亲新女友爆发冲突,母亲拒探视,父亲扬言诉讼夺抚养权,致孩子厌学。

      调解中,徐梦茹运用“非暴力沟通”将“你教坏孩子”的指责转化为“我们如何减轻孩子压力”的共建命题,援引民法典第1086条保障探视权,同时设计“亲子主题日”等方案。最终父母签订协议:暂停新女友参与探视,设立每月亲子日,由心理咨询师介入疏导。

      “婚姻家庭调解的精髓,在于法律准绳之下,运用专业智慧与共情,融通‘情、理、法’。它不是评判对错,而是弥合裂痕,引导家庭走向更优解。”徐梦茹告诉记者。

    纪春娟经验分享。

      辽阳市心清扬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纪春娟抛出典型案例:丈夫刷手机,妻子怨冷落,3岁孩子在哭声中入睡。“这是焦虑型与回避型依恋的碰撞!”纪春娟点破关键。

      她演示破局技法:夫妻背对背书写“最痛时刻”。当王女士写下“手术夜独守空房”,李先生颤抖承认:“那夜赶项目怕失业。”调解顺势推进——引导李先生倾听不反驳,鼓励王女士温和表达需求。双方分享工作压力与育儿艰辛后,纪春娟促成“30分钟无手机”家庭契约。

      学员笔记沙沙作响,记录着这场调解精髓:用情感共鸣打破指责循环,以具体契约重建沟通桥梁。三个月后随访显示,夫妻俩争吵减少八成,晚餐时间重现笑声。纪春娟总结:“当手机放下,人心才能贴紧。”

      以赛促学促干,打造婚调专业队

      7月31日8时,营口市考场内90名调解员伏案疾书。考场上虽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却仿佛能听到他们与各类纠纷难题“交锋”的声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凝聚着对调解工作的专业态度和责任担当。

    选手通过题库练习。

      来自6个县(市、区)的90名参赛选手齐聚赛场,她们中既有深耕基层的妇联干部,也有经验丰富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既有精通法律的律师和法律明白人,也有温情服务的民政婚姻登记员和家事审判员。

    选手们认真答题。

      西市区司法局岳华倩的钢笔在婚前财产题前悬停良久——遗产继承案例与她上周调解的渔民纠纷高度吻合。赛后她轻抚卷面告诉记者:“题目特别‘接地气’!既有对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核心条款的考查,又聚焦生活常见纠纷。”她指着“再婚家庭继承权”题举例,“上周刚调处渔船继承案,考题虽换房产,本质仍是对民法典第1127条的运用。”

      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菁华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大比武’有效提高了调解员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将法理和情理有机融合,精进化解矛盾的技巧,进而促进我市婚姻家庭调解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据悉,下一步,辽宁省妇联将持续深化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婚调工作从“被动调解”向“主动预防”转变,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巾帼力量。

      

      来源:中国妇女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