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宁夏,秋末的气温渐有寒意,一场别开生面的调解技能“大比武”,却让宁夏的秋,不再是“一叶知秋”的含蓄,而是“漫山尽染”的和合之美,温暖人心。
2025年10月22日至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在银川举办。来自宁夏各地级市和律师协会女工委的6支代表队、18名调解能手齐聚一堂,用专业、智慧与温度,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调解技能巅峰对决”。
笔尖上的“法律较量”
比赛一开始,笔试环节就给选手们来了个“下马威”。试卷上,调解技巧应用、相关法律法规条文、调解卷宗制作等题目密密麻麻,考验着选手们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选手们时而眉头微蹙认真思索,时而提笔疾书沙沙作响,仿佛在“笔尖战场”上与难题展开激烈博弈。
有的选手胸有成竹,答题行云流水;有的选手谨慎细致,反复斟酌每一个答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得分点。这一环节,不仅是对选手专业知识的检验,更是对他们平时学习积累的一次“大检阅”。
速度与智慧的“双重考验”
笔试过后,现场答题环节瞬间点燃了赛场气氛。必答题环节,各队选手沉着冷静,面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几乎是“秒答”,准确的答案、清晰的思路,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到了抢答题环节,赛场氛围更是紧张到极点。
“开始抢答!”随着主持人话音落下,选手们眼疾手快,纷纷按下抢答器,“嘀嘀嘀”的抢答声此起彼伏。抢到答题权的选手自信满满,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没抢到的选手则略显遗憾,却也认真倾听,时刻准备着为下一轮答题蓄力。这一环节,既考验了选手们的知识熟练度,更展现了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
三人同心的“智慧碰撞”
如果说现场答题是个人能力的展现,那么团队模拟题就是团队协作的考验。每队三名选手围坐在一起,针对给出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例,展开热烈讨论。“我觉得这个案例的关键点在于夫妻双方的沟通问题,我们应该从促进沟通入手。”“我同意,不过还要考虑到双方老人的态度,这也是影响调解结果的重要因素。”“对,我们还得制定具体的调解步骤,确保调解过程有序进行。”
选手们各抒己见,时而激烈争论,时而达成共识,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完善调解方案。随后,三名选手轮流上台陈述,清晰的思路、默契地配合,让现场评委和观众纷纷点赞。这一环节,充分展现了各代表队的团队凝聚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身临其境的“调解实战”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当数情景模拟题环节。每队选出一名选手,与其他参赛队的选手互相配合,现场开展纠纷调解。扮演“夫妻”的演员们演技精湛,一会儿因家务分工争吵不休,一会儿因孩子教育问题互相指责,将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参赛选手则迅速进入“调解员”角色,一边耐心倾听“夫妻”的诉求,一边温和地安抚他们的情绪,还能精准抓住矛盾焦点,用专业的调解技巧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大姐,您先别激动,咱们慢慢说,我知道您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大哥,您看嫂子这么辛苦,咱们是不是也该多体谅体谅她?”选手们温柔的语气、真诚的态度,逐渐化解了“夫妻”之间的矛盾,最终让“双方”达成和解。这一环节,就像一场“调解实战”,全方位检验了选手们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实际调解水平。
评委之一的宁夏律师协会副会长卢红告诉记者,在今天的模拟调解现场,选手们调解中的多个细节让“调解温度”具象化。“当事人”因情绪崩溃落泪时,调解选手通过“挪动座椅拉近沟通距离”“轻拍肩部给予无声支撑”的肢体关怀,同时用“女方为家庭倾注多年心血,遭遇此事产生情绪波动完全值得理解”的共情表达,让“当事人”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将法律调解从“条文解读”升级为“情感疏导”。这种处理方式跳出了一味讲法理的生硬,让调解成为修复裂痕的纽带,不仅守住了法律的刚性,更传递了司法为民的情怀。
宁夏妇联权益部部长陈玫表示,今年4月以来,宁夏县、市、区三级妇联和司法行政机关自下而上、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婚调“大比武”活动,按照“学、练、训、比”要求,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训、以赛促干”,组织人民调解员以及网格员、公安民警、法官、律师等踊跃参与学习,全员比拼、全员实训,上下贯通、横向联动,进一步提升全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队伍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
这次全区举办的婚调“大比武”竞赛,不仅为调解能手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展示风采的平台,激发大家提升调解技能的热情,更是对基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队伍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阅,也是基层积极探索提升家事调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婚姻家庭和谐、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注入了新动能。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这些调解能手们会带着比赛中的收获与感悟,更好地化解婚姻家庭纠纷,为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中国妇女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