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我们在行动 > 绝不让母亲的针线断掉 10万个爆款羌绣本子“记录”着什么?
  • 绝不让母亲的针线断掉 10万个爆款羌绣本子“记录”着什么?

    2025-11-17 11:21    来源: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陈云珍在北川的废墟上扒了又扒,仍久久不愿放弃。最终,在这块无比熟悉的地面上,她只扒出几块残破的绣片——那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作品。即使不忍细看这些被刮破的、难以辨识的纹样,她也知道,这是羊角花纹,是母亲最爱绣的图案。

      绣坊塌了,绣娘散了,陈云珍强忍悲痛,靠着绝不能让母亲的针线断掉的信念,慢慢集结着大家。她们带着身上和心底的伤痛,发明了“单手刺绣法”,设计出坐轮椅适用的矮架绣台……“绣花能疗伤,也能谋生。”陈云珍和绣娘们的信念来自北川山水间孕育的女性智慧。

      一条丝线系起羌族几代女人的命运

      9岁那年,母亲郑重地将绣针交到陈云珍手中。

      她的童年浸润在羌绣的世界里——曾祖母、祖母、母亲,在这里穿针引线。她枕着绣花枕帕入眠,踩着绣纹布鞋奔跑,衣襟上绽放着母亲绣的羊角花。

      “挑针如蝶舞,十字针似星落,扎针若雨点……”在祖母、母亲的歌谣中,十余种针法在少年陈云珍的指尖流转自如。

      “六百八卖不卖?”20世纪90年代初,五龙寨来了第一批游客。

      “这个?”陈云珍不懂,一条云纹围裙值这个钱?这时她才明白,祖辈们教给她手艺,是在传授给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为了将这份沉甸甸的爱和手艺代代流传下去,陈云珍的两个女儿杨红莉和陈昌敏都是在绣架边长大的。她们6岁学针法,10岁能独立完成绣品,就像陈云珍小时候一样。

      终于盼到姐妹俩大学毕业。

      “妈,我收到上海一家公司的offer了。”

      “妈,我留在成都创业了。”

      女儿们都发展得好,但几辈人传下来的羌绣谁来接?陈云珍翻出柜子最深处的绣片残片,摩挲了许久。

      姐妹回归,“天才妈妈”也来了

      或许是“听”到了母亲的召唤,大学毕业在酒店工作的杨红莉和学设计的妹妹陈昌敏,相继做出了让全寨子的人都惊讶的决定: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和妈妈一起做羌绣。母亲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泪光,陈云珍既为女儿们的归来欣喜,又担忧这份事业会耽误她们的青春。

      “妈妈做了一辈子传统羌绣,可要让年轻人喜欢,得换个玩法。”姐妹俩凑在一起头脑风暴,拿出笔记本准备记下灵感,忽然灵光一闪:年轻人现在爱玩手账,用来规划、记录生活,如果把羌绣绣在笔记本上呢?“我们羌族没有文字,羌绣就是我们的文化符号,用羌绣做笔记本的封面,这个想法好。”陈云珍对姐妹俩说。第一版绣着寓意幸福美满的羊角花纹的笔记本投放市场,没想到很快销售一空,从最初的500本,到如今累计售出10万本,每一本都“记录”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和母女两代人的传承。

      “陈陈姐妹”不仅带回了新点子,更让寨子里的绣娘们重拾希望。杨红莉说,最让她们欢喜的不是销售数字,而是看到寨子里的绣娘们重拾针线时眼中的光彩,那些曾经为生计发愁的妇女们,如今在飞针走线间找到了尊严与快乐,而她们身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被这门古老手艺吸引,非遗传承的丝线继续延伸。

      绣坊再次腾飞,是得到了更好的机遇。2021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找到陈云珍,“天才妈妈”旨在扶持民间的女性手艺人,她们在手工艺方面堪称‘天才’,做出的非遗作品独一无二。

      但最动人的改变在寨子里:外出打工的姑娘回来了,“以前觉得绣花土,现在才知道是门‘国际手艺’。”原本要出去赚钱的妈妈们留下了,“家门口就能赚钱,谁舍得丢下孩子外出打工。”

      是母女,也是非遗传承搭子

      在“天才妈妈”项目支持下,母女三人开启了新一轮非遗创新实验。

      “年轻人喜欢卫衣、帆布包、球鞋!”

      “可以搞羌绣联名!”

      在姐妹俩热闹的讨论中,一件件爆款出品了。

      女儿们搞创新的时候,陈云珍也一针一线绣着自己的梦想。作为四川羌族地区唯一一位党的二十大代表, 她带领绣娘们用半年时间创作了羌绣作品《各族儿女永远跟党走》,一块长达两米的绣布上绣满了羊角花、辛夷花、白山羊等具有羌族特色的元素,围绕成石榴图案,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绣坊年销售额从最初的每年三四万元增长到现在的百万级,加上具有收藏价值的羌绣手工艺品,每年近千万,带动周边300余位绣娘灵活就业、实现增收。在公益项目的支持下,一万多名妇女掌握了这项非遗技艺,不禁让人感慨:哪个妈妈不是天才呢?

      最让陈云珍开心的是,小外孙女刚满3岁,已经会拿着彩线跑来说:“外婆,教我绣花!”

      阳光洒进羌寨的小院,陈云珍握着外孙女的小手,一针一线地教着:“慢点,针要这样穿,别扎着手……”孩子柔软的手指跟着外婆的动作,彩线在布面上渐渐绽开。远处,年轻绣娘们的笑声、织机的声响交织在一起。

      “我们在绣什么呀?”小外孙女抬起稚嫩的笑脸问外婆。

      “绣……绣个羊角花吧。”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