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人心。自1月20日起,安徽省合肥市各县(市)区临床上怀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样本,都被送到合肥市疾控中心微检科(简称“微检科”)进行检测。微检科病毒检测组的6名检测人员坚守岗位,已连续工作了多个日夜。其中包括三名女“侦察兵”,她们是检验科副科长、副主任检验技师张文艳,主管检验技师刘玮,检验技师朱引娣。
|
张文艳(左)与刘玮在工作中 |
坚守标本检测全过程
病毒如何检测出来?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从收到病人样本到最终确定检测结果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都能在微检科找到答案。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要求实验室达到二级生物安全,人员做到三级防护。检验人员进实验室之前,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防溅屏和双层手套。
张文艳告诉记者,一旦穿上这些服装,动作会变得比平时笨拙、迟缓,如同穿着雨衣蒸桑拿。但是,检验人员每次穿上要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
“从打开标本,到提取核酸,再到荧光PCR检测,一个完整的检测过程下来,通常需要4个小时。”张文艳说,“这样的流程,一天可能要进行三到四轮。”
与时间赛跑 争取早确诊
核酸提取,这一步骤是整个实验流程中最危险、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受”的一步。工作人员要面对活病毒操作,必须在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中进行。样品量越多,检测时间就越长,存在的风险也越大。实验过程中,检验人员没有办法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因此,大家严格控制饮水、进食,只在进入实验室前吃些面包、喝点牛奶。
每次实验结束,工作人员都是汗流浃背的,护目镜在脸上勒出一道道印痕,手也会被汗水泡得发白肿胀。“我们深知,早一分钟确诊,让疑似病人早点接受治疗和隔离,就会最大可能减少疫情的进一步传播。”张文艳说,这也是微检科全体人员的心声。
与战友共战疫情
随着疫情的发展,检测标本不断增多,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既要保证快速,又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变成了她们的家常便饭,这对身体和意志力都是考验。
刘玮身体一直不好,去年腊月二十九做完实验后,科室考虑到她已连续加班多日,特意安排她回家休息。第二天她就回到岗位,“赌气”地说:“你们一直在加班,为什么让我回去休息呢?!”说完,穿戴好防护服,就投身到检测工作中。
|
刘玮(右)在工作中 |
朱引娣的孩子还不满1岁,疫情发生后,她便把孩子交由老家太湖县的公婆和爱人照看。
|
朱引娣(右)与同事在工作中 |
“虽然进实验室之前,也会对家人充满愧疚和不舍,可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就要一路冲锋向前不停息!”“他们不放心我们,但是,从来不让我们操心”……家人的支持,给了她们莫大的鼓励。
地铁站长:退了回家车票 坚守防控前线 晏瑞是市轨道集团运营分公司3号线洪岗站的一名值班站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主动放弃回四川老家与亲人团聚,坚守在工作岗位,保障广大乘客出行安全。
|
晏瑞正在工作中 |
由于轨道交通全年无休,一线工作人员大多是休班制,没有正常的周末和节假日。晏瑞加入合肥轨道交通之后,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乡过春节。止不住对家人想念,今年春节前,她早早地与同事调好了班,并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就在晏瑞准备回家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合肥轨道交通随之迎来一场“防疫阻击战”。此时,晏瑞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及轨道交通的一线员工,自己需要留下来,守在疫情防控前线。于是,给家人打了一通电话说明情况后,她退了回家的车票。
2003年,晏瑞进入部队服役,后来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并在毕业后留在部队医院,从事了8年的医护工作。当得知自己所在的党支部要成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的时候,晏瑞带头报名,写下《请战书》。“疫情防控的关键期,随时待命是一种责任,把在部队学到的医护知识应用到目前的工作中,让更多乘客安心乘车,是一种使命。”晏瑞坚信,在许多和她一样平凡员工的坚守和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战胜疫情。
“最美金花”撑起“防疫”半边天
“新年好,我是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宣传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知识,同时了解下情况。”在合肥经开区莲花社区群防群控“战场”上,73名巾帼志愿者为疫情防控工作筑起了一道缜密的“防护网”。
每天近十个小时宣传下来,她们因讲话太多声音嘶哑,群众称她们“最美金花组合”。
|
社区防疫战役中的巾帼志愿者 |
“眼下,返城的居民和企业员工越来越多,工作量正大幅度增加,更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担任社区应急小组组长的袁玉华说,“能用自己的力量,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很自豪。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最美金花’用春风化雨的力量,安抚每个隔离人员的情绪,消除小区居民恐慌,撑起‘防疫战’的半边天。”莲花社区党委书记海道勇忍不住为她们点赞。自大年初二以来,莲花社区针对辖区2万多户居民开展地毯式宣传,这批巾帼志愿者成为社区防疫战役中的宣传员。
( 记者 黎静 葛清政 王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