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检测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安徽省合肥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里,有6名与病毒面对面的检测人员。他们中,有三位是女“病毒捕手”。让我们和记者黄夕婷一起,去听一听这些抗疫一线“花木兰”的故事:
录音:“您在里面做实验做了多久了?”“三小时左右。”“您就一直在这里面一直没有出来是吗?”“是的。”
中午11:30,在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微生物核心检验室里,满副武装的主管检验技师刘玮在对讲机里简单地和记者聊了几句,便继续她的工作。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病毒检测组共有6名检测人员,他们与病毒“朝夕相处”,可以说是疫情排查的“侦察兵”。而这6人中就有三位女“侦察兵”。

检验科副科长、副主任检验技张文艳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合肥市各县市区临床上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样本全都被送到这里进行检测。从1月20日开始,检测已经连续进行了半个月。
录音:我们每天早上七点进实验室,第一次检测任务是把前一天做出来的阳性标本复核一遍,9点钟开始做疑似病例的检测工作,一天要开展四次,最后一次,晚上10点多钟才能做完,结果出来大概要到一点多钟,然后整理结果,上报数据,所以我们每天晚上的睡觉时间是一点半到两点之间。
每天七点进实验室,一点半到两点才能睡觉,为了避免每天回来上班的奔波和减少家人的风险,这6名检测员一直吃住在实验室大楼,一步也没有离开过,过年也没有回家。张文艳说,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要求实验室达到二级生物安全,人员做到三级防护。

录音:穿防护服,戴N95口罩,戴上护目防溅屏和双层手套,双层手套、鞋套、防护面罩,做好个人防护。
防护服防水防透气,一但穿上,闷不说,动作也变得比平时笨拙、迟缓。如果要形容这种穿衣感受的话,就像穿着雨衣去蒸桑拿。这样的着装,普通人估计一上身就会觉得浑身难受了,而检验人员每次穿着它却要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
90后的检验技师朱引娣从核心实验室出来的时候,汗流浃背,护目镜在脸上勒出了一道道印痕,手也被汗水泡得发白肿胀。朱引娣告诉记者,核酸提取要面对活病毒操作,是整个实验流程中最危险、最关键的一步,存在的风险也大,必须在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中进行。朱引娣说:
录音:说不担心也是假的,但是我们尽量做好自己防护。
实验过程中,检验人员没有办法喝水、也不能上厕所。为此,她们严格控制饮水、进食,只能在进入实验室前吃一些面包和牛奶等。为确保疫情检测结果的快速,检测时她们一刻也不敢放松,因为既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还要确保自己负重工作时不能虚脱,这对她们的身体和意志力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朱引娣的孩子今年才一岁不到,过年到现在,她没有和孩子见过面,朱引娣说,眼下的严峻形势,已经让她顾不上家长里短。
录音:会想,怎么会不想呢。宝宝这几天学会走路的,休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我老公就会提前发那里,因为我出来的时候,他就睡觉了。
“没有小家的概念,一切为了疫情……”在疫情面前,三位女检测人员说,只能感谢家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
“早一分钟确诊,就能让疑似病人快一步接受治疗和隔离,就能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的进一步传播”——这是合肥市疾控中心微检科全体人员的心声。
材料来源:合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