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
近日,记者赴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社区防控疫情一线采访。在这过程中,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奔跑着忙碌着的。她们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小细节里,带给我们安全和感动。
“我要带头冲在前面,这样他们的心就稳了”

早上八点钟,永盛社区书记陈萍已经站了在永盛奥林匹克公园的门口。刚刚解封的公园,已经有零零散散的居民过来晨练。“听说公园开放了,大家憋坏了,昨天园子里一共进出200多人次,我们守住门口给他们测量体温,保证园区里同时间段不超过60人。”初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园区的一草一木上,仿佛可以杀灭所有的病毒,带给人满满的希望。陈萍说,“春暖花开,公园的小花也开了。”
永盛社区下辖4个小区,9139套住宅,约70%的入住率,1万多往来人口,又是保障房片区,人员相对复杂,管理起来压力很大。
社区下辖的4个小区出入口,都有一顶蓝色的帐篷,24小时不间断服务着。陈萍每天都在这些卡口走着看着询问着,排除疑难,嘱咐工作。“有个姑娘跟我说,她深夜回家看到门口帐篷亮着的灯,像是家人在等候,心里的恐慌一下消失了,反而觉得很安心。”听到居民这样反馈,她说再累都值得。
根据要求,出入社区的居民都要出示“宁归来”APP中的健康码,很多人反映操作起来不方便,或是不理解,陈萍就自己下载使用并耐心地向大家解释示范。“我们自己先用过,才有发言权,才能设身处地,把工作做到居民的心坎里。”
“看我儿子画的画。这两天他在家学习英语,说要考GRE。”陈萍掏出手机,眼里满是幸福,屏幕上是一幅简单的铅笔速写,一位战士正在和病毒“怪兽”战斗,“我让他在外婆家待着。我跟他爸爸都在社区一线,每天接触的人非常多。为了保护他们,我们只能把东西放在外婆家单元门口,从不上楼。”
陈萍和她的爱人战斗在社区一线,守护着“大家”也守护着“小家”。他们期盼疫情过后,全家人能够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饭。
“我也有紧张害怕的时候,但和姐妹们在一起很踏实”

大年初一,西善花苑社区的网格员董美红正和家人一起吃饭。她习惯性地看了看微信群里的通知,顿时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她毫不犹豫地放下碗筷冲到了社区,主动要求参与到防控疫情的战斗中。
“开始的时候,我心里也很害怕,上门排查的时候紧张得一身汗。后来姐妹们互相打气,我心里就稳住了。”
谈及小区里一位湖北返宁人员的时候,董阿姨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一直揪着,我给她打了一晚上的电话没有通。第二天眼睛一睁,我又接着打。电话接通的时候,我忍不住就哭出了声。我说‘你们受苦了’,电话两头都泣不成声……”
“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老师,但大家都很信任我,我们合唱队拿过市里比赛的很多奖项,我感到非常骄傲。”董阿姨是社区合唱队的队长,自带一种邻家阿姨的亲和力,有自己独有的一套工作方法。在社区,防控措施宣传基本靠拿着喇叭喊,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小区里转,晚上回来嗓子都哑了。爷叔聚在一起打牌,她带着笑脸耐心劝回;办理通行证有群众不配合,她先“认个错”,说自己没有表达清楚,再耐心解释劝导。
董阿姨,一个奔走在基层的邻家阿姨,有自己的小慌张,也有自己的小技巧和小骄傲。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身边千千万万个鲜活的“热心肠”。
“我们互相交换着感动,让爱和勇敢流动起来”

薛雨晴,西善花苑社区90后宣传干事。疫情期间的每一天,她都会把社区各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问起这段时间的经历,她说:“在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爱在相互交融,这是双向的。”
“疫情发生后,社区商圈联盟的商户主动捐款捐物,连夜安装,解决了社区电梯一次性用纸的问题;一位24岁的退伍男孩,主动找到我们报名参与防疫志愿服务,扛下早、晚班的排查任务。”
“一位80多岁的党员大爷,听说防疫人手不够,报名要求成为志愿者。大家劝他在家好好休息,但他仍然关心着一线的每个人。见我有点咳嗽,他就发消息叮嘱我多穿点照顾好自己;小伙伴加班到很晚,他也关心地叮嘱几句。”
每一个人都在这场战役里勇敢着,爱着,战斗着……
社区书记、物业保安、网格员阿姨、95后退役军人、80岁老党员以及我们自己……感恩每一个人的付出。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这样写道:
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无论身份、年龄、职业,扛过了这场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英雄。
资料来源:江苏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