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希望一觉醒来,疫情结束,我们回家,所有人都回归正常生活。”这是58岁的带队队长袁小玲的心愿,她是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学术主任,18年前就在中山抗击过非典,2月12日,她带领37名医疗队员出征荆州市辖下的松滋市。短短1天时间,松滋就完成了新冠肺炎的病房改造,在2月21日,就已完成全市新冠肺炎病人的收治,这与袁小玲雷厉风行的性格分不开:“疫情防控,病房改造、病人集中救治,从头到尾都是一盘棋。人命关天的事,我的要求是很快的。”
“我们现在已经运作得很顺利了,当刚来这里时,情况并不算乐观。”袁小玲说,2月12日下午,她刚到松滋,还没办理酒店入住和吃饭,就和当地卫生系统的领导碰面,了解松滋的疫情,当地的新冠肺炎患者分散收治在6个医疗点,人民医院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其的普通和轻症病人则收治在当地的5个机构,其中3家是民营医院,1家是乡镇卫生院,而一座新建的、没人入住的工厂也变成了收治机构,被当地人戏称为“松滋小汤山”。
“我们一听汇报,就决定立刻着手改变,我们一定要集中,集中专家、集中病人,分散管理浪费资源,防疫阻击战就打不好了。”袁小玲说,13日考察完当地的3个医疗点后,医疗队和松滋市相关领导经讨论,立刻决定将人民医院的外科大楼3~8层改建成当地新冠肺炎患者的集中收治中心,“外科大楼有ICU,有更好的医疗设备和条件”。
2月13日晚,中山的院感科专家就开始设计病房改造方案,第二天就开始装修。“我们很快就定下来要将8楼作为改建的模版,3~7楼模仿它来复建。改建的关键点是分区,保证医护人员安全,病人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此外,我们还在7楼还设置了5个洗澡间,用于医护人员下班后洗澡,保证他们的安全。”
在松滋当地和广东医疗队的多方努力下,2月15日,才经过短短24小时,病房的装修就完工了,袁小玲将之称为“广东速度,松滋速度”。随后,广东的医生、护士和当地员工一起,赶紧把病床和仪器设备都搬了进去,经过袁小玲验收后,考虑到当天气温太低,并不适合转运病人,便在第二天阳光普照时,花了半天时间,将人民医院感染科的病号都转运到了新病房。
“关于’四个集中’,我们在2月21日已经全部做到了。”袁小玲补充说,“2月18日后,松滋没有再出现死亡病例。我也感到,松滋当地的老百姓很善良也很认真,司机和理发师都会问我们该如何做防护,如果所有人都这样,那我们的胜利就指日可待了。”
袁小玲曾经在2003年非典时负责中山市病人的救治,她说:“SARS发生的时候,我40岁,年轻力壮,但现在我已经58岁了。我在中山抗SARS的时候,只是一个专家的身份,负责中山市的防控,当时为了切断感染源,重症患者不可以转运,我到处去到下面的镇跑,我只负责治就可以了,因为全中山都是我坚强的后盾。但我来到松滋后,我要考虑的是疫情防控等更加宏观的问题,我是37个医疗队员的队长,这个时候,当地政府才是我的后盾。”
在8楼隔离病房穿衣区外的走廊通道处,袁小玲特地在此设置了一面心愿墙,让医护人员们将自己的心愿和寄语写下,以鼓舞士气。“看得出,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地去做事情,他们都在主动给我出谋划策,每个人都是急切地想把这个疫情给控制下来。这让我感到非常感动,就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感觉有力量。群众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在心愿墙前,袁小玲谈及医疗队员、当地医护人员以及人民群众的努力付出给她带来的触动,“这个时候个人的力量是甚至某一个集体的力量都不行,这是一场战役,一定是全员行动才能够达成的。而我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我是不大容易掉眼泪的人,但是他们让我感动。”说这话时,袁小玲眼中带着泪光。
“有了他们这样的付出,再加上松滋当地政府的支持,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凭借我们大家的努力,心往着一块去,一定能战胜这个病毒!”袁小玲一边描述着自己的信心,一边表达着自己的感动,“这样的记忆让我值得终身难忘的,可能一辈子再也碰不到的这些事情了。我以为我58岁都快到享清福的时候了,但这次战‘疫 ’让我到了松滋这个地方来,而他们让我感觉到:我来对了。”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 广东卫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