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企业曾为享誉世界的“蛟龙号”生产特种缆绳,面对媒体镜头,企业董事长、全国三八红旗手张旭明坚定地表示:“今后再也不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了”。而如今疫情之下,张旭明却不惜打破自己的誓言,暂停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种绳缆订单,转而生产起利润薄弱的口罩耳带。
成立于1922年的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最初是一家以生产女士头绳为主的纺织企业。历经几次改革,目前已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生产特种绳缆供深蓝、深空领域为业务主体。正是海丽雅集团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特种缆绳,将“蛟龙号”的许多深海试验仪器送入了海底,并为“蛟龙号”拴上了保险绳,助力“蛟龙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据了解,海丽雅集团已经十几年没有生产过低附加值的绳带产品了,为何张旭明现在不惜打破自己的誓言,突然转向生产口罩耳带?这还要从一个订单电话说起。
1月30日下午,张旭明接到一位老客户的电话,得知有300万只口罩没有口罩耳带而无法给医护人员使用。为了助力抗击疫情,满足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对口罩的需求,张旭明立即决定把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特种绳缆订单下线,立马转向生产附加值低、利润薄弱的“新”产品——口罩耳带。
但是,转产面临人工短缺、设备参数不匹配、工艺流程差别等困难。工厂大部分生产工人来自南方,即使能马上回来,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为了不耽误口罩的使用,张旭明立即召集在山东的留守员工和技术骨干、企业高管下车间进行一线生产,大家紧张有序地对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改造。经过两天一夜的攻关,正月初八下午,成功打样出了达标的口罩带。
“当时我们设备上还有价值300多万的特种绳缆准备下机。集团决定先行生产口罩带以后,我们就跟特种绳缆的客户协商,有的客户非常理解我们,把订单延期了,有的取消了,客户也找了新的合作商,虽然有损失,但是我们认为值得。”公司董事长助理徐连龙说。
目前,海丽雅能生产口罩带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每天都能接到数十个求援电话,公司正在加大转产数量,传统的生产设备一台只能生产40~50条口罩带,通过设备改造,现在一台设备一次可生产80~100条,产量比传统生产方法翻一番。公司还安排24小时两班倒开工,每天可生产200万米口罩带,满足近100万个口罩的生产配套。如今,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半个月后。
“这些口罩耳带每米只能卖0.09~0.15元,与现在公司生产的数万元一米的特种绳缆没法比,损失肯定很大,但我们义不容辞。”张旭明表示,企业的困难是暂时的,全民都在战‘疫’,民营企业这个时候更应该顾大局、识整体、有担当。”
(记者 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