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十里香”草莓生态园的大棚内,阵阵香味沁人心脾,饱满通红的草莓垂落在地上,黄蕊白花点缀其间。一位女性蹲在地里,用手拨开绿叶,细心地观察着草莓的长势。她就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草莓西施”的生态园的主人、闻名十里八乡的致富女强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吕妙霞。2009年,她从北京返乡创业,带领上千名农村妇女通过大棚草莓种植找到了致富路。
 |
“我愿意做一朵对生活微笑的向日葵。”经历了返乡创业艰辛的吕妙霞由衷地说。 |
大棚草莓闯出致富新路
1989年,21岁的吕妙霞离开家乡洛阳市孟津县城关镇孟庄村,到北京打工。在亲友的帮助下,吕妙霞和丈夫开始做水果生意。夫妻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蹬着板车跑30多公里,到水果批发市场批发水果卖,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到家里。从沿街叫卖到摆地摊,再到有了自己的连锁店,凭着“实心秤”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吕妙霞和丈夫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2008年,吕妙霞回老家过年,看到村里很多妇女因为照顾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有大量空闲时间。吕妙霞心想,能不能给她们找点活儿干,赚点钱呢。
出于对水果市场的敏感,吕妙霞发现家乡市镇上高档水果很少,仅有的几样优质品种也大多是外地出产的。尤其是冬季受欢迎的草莓,无论品种、个头、口味,与她在北京销售的草莓相比都相差很远。吕妙霞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在家乡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园,种出高品质的草莓,还能带动村里的妇女就业。
过完年,吕妙霞就到山东等地考察草莓种植。她发现,种植反季节大棚水果一亩地的效益要比种粮食高出好几倍,特别是种植草莓的经济效益更高。于是,她从山东请来两名技术专家到孟津县考察。专家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孟津县的土质和水质都适合种植大棚水果,而且还很有优势,因为这里的温度比山东那边高,水果可以比山东早熟半个月。听了专家的分析,吕妙霞更加坚定了种植大棚水果的决心。
起初,亲戚朋友都觉得不理解,放着北京好好的事业不干,非要回老家重新开始。年迈的母亲也说:“好不容易积攒了点儿钱,一下子投进去那么多,‘砸了锅’怎么办?”吕妙霞坚持自己的想法,说服了家人,并决定:丈夫留在北京经营连锁店生意,自己回家乡搞大棚草莓种植。
2009年,吕妙霞流转了土地150亩,从国外引进草莓品种,从山东请来技术专家,开始种植草莓。
种草莓是个精细活儿,平整土地、安装水管、采购钢管、装修棚膜、埋设滴灌……吕妙霞前后用了3个月的时间,跑了4个省,往返数千里,购回一件件材料,建起了67座大棚。。
“这里原来一片荒芜,晚上连路灯都没有,大货车很多,我也是累得不行才能睡着。”创业伊始,吕妙霞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了,一排排看,一株株浇水、施肥,晚上,再在几间瓦房里值夜班。
眼看小苗一天天长大,吕妙霞却变得又黑又瘦。她的母亲心疼地说:“看你瘦得连娘都不敢认了。”可是吕妙霞却说:“每一排结了几个草莓我都清清楚楚,我是一天天看着它们长出来的。”
选品种、找技术、跑市场……吕妙霞一点点摸索出种草莓的“门道”。如今,她当初的设想已经基本实现了,建设草莓大棚420个,带动周边形成草莓基地32个,种植草莓面积达1万余亩。
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
如今,沿着314省道孟津县段一路前行,道路两侧集聚了近20家果品采摘基地,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蔚为壮观。每到节假日,游客便从四面八方赶来。
 |
“向日葵象征着勇敢、乐观和善良。”带领乡亲们致富
的吕妙霞愿意做一朵向日葵,给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
“个人富了不算啥,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吕妙霞的草莓生意越做越红火,为了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她牵头成立了孟津县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并积极为乡亲们想办法:有资金的农民可以承包土地,自己建大棚,自己管理;没有资金的农民可以租园区的大棚,等有了效益再给钱;愿意在基地周边发展草莓种植的,她可以提供种苗和技术,统一包装、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合作社定出产品底价,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底价,大家可以自己销售;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底价,合作社会以底价收购,负责销售。这样就能保证合作社成员利益不受损失。”吕妙霞说。
成功路上总会有磨难。
2009年11月,一场大雪突如其来。眼看着刚建起来的草莓大棚被压得七零八落,吕妙霞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但看到乡亲们的眼神,想到当初自己给乡亲们描绘的愿景,她忍住泪水,带领大家开展生产自救。经过努力,一座座草莓大棚重新挺立在寒风中了。
2010年春节前,合作社种植的第一批草莓上市了。冬日阳光温暖,在草莓基地的塑料大棚里,一些游客拿着小筐,将一颗颗饱满的草莓采摘下来,有人直接送进了嘴里……看到园区里人来人往,草莓供不应求,看到乡亲们开心的样子,吕妙霞说,她真正读懂了什么叫“络绎不绝”,什么叫“心花怒放”。
然而,2010年9月,正当吕妙霞准备扩大种植时,一场罕见的龙卷风和大暴雨把新建的设施都刮跑了,几十个刚种上草莓苗的大棚被大雨冲坏。想到一路走来的艰辛,想到父老乡亲的信任,吕妙霞忍不住落泪。只是这时,再大的风雨也动摇不了吕妙霞的决心和信心。扛过这次天灾后,她的创业之路终于走上了坦途。
“我不会忘记,大棚被积雪压塌的时候,乡亲们不顾自家院内的积雪,来园区救援的场景。是乡亲们的信任让我走上了致富之路,乡亲们的问题就是我要解决的问题。”吕妙霞心怀感恩。
2012年,吕妙霞注册成立了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更多村民尝到了甜头。目前,公司流转承包土地1200余亩,建设草莓大棚420个,引领176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吕妙霞又建设了面积400亩的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在她的公司里,有550多名是当地农民,其中90%以上是留守妇女,还有8%是经过培训的残疾人。
父老乡亲的信任才有价值
“你再有钱,乡亲们也不可能都认识你。但我周围的乡亲没有几个人不认识我的。”一看到吕妙霞来了,大家都忙着擦凳子,拉着她坐。“乡亲的信任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我现在虽然感觉辛苦一点,但是很快乐,最起码我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了。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妇女来说,这才是最大的荣誉。”吕妙霞说。
吕妙霞的价值体现在父老乡亲对她的信任上,也源于她对大家的帮助。
“对咱农村人来说,有难处只有跟自己人才会开口,妙霞就是自己人。”孟津县白鹤镇七里村的崔爱红是园区的老员工,在她眼里,吕妙霞就像自家的姐妹,处处为乡亲们着想。只要乡亲们开口,吕妙霞都会出手相助。崔爱红说,自己原来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只能在家里带孩子,家里的经济全靠在外打工的丈夫支撑。在吕妙霞的帮助下,她有了工作,不仅不耽误照顾家,一年还有了不少收入。
孟津县送庄镇朱寨村的刘金锁听力有些障碍,他说,“在别的地方我根本找不到工作。现在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收入稳定,比以前自己种菜强多了。”
“以前村里一些妇女闲着没事,现在谁还有那闲心!”孟津县白鹤镇范村的蔡巧云从2010年起种植草莓,在吕妙霞的帮助下,建起了4个大棚。如今,她家建成了两幢新房。刚刚,20个大棚也已经初具规模。
返乡创业以来,吕妙霞获得了很多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她还光荣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
2018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吕妙霞建议:“农业项目周期长、投资大,
希望进一步加大对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力度,让更多‘向日葵’灿烂微笑,传递温暖。” |
对吕妙霞来说,这些荣誉是肯定,更是责任,却不是目标。“下一步,我要以农旅融合为发展目标,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只有把家乡的创业环境建设好,才能吸引更多本地人回家创业,让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奔小康。”吕妙霞满怀信心地说。她的目标是早日建成万亩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园,让更多乡亲走上富裕之路。
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整理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