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贵州福泉人,远嫁到皖南山区的红光村;她从布依族新娘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改变的是青春的容颜,不变的是她“为民富村强尽心尽责”的热情。她就是安徽省黟县洪星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玉琴。
 |
安徽省黟县洪星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玉琴 |
让勤劳而致富无门的人进厂
花开的季节,爱说爱笑的布依族姑娘金玉琴经亲戚介绍,从贵州省福泉市的乡村,嫁到了皖南山区的黟县洪星乡红光村。
洪星乡是黟县的竹子主产区。打小就天天与山林为伴的金玉琴,萌生了创办木制品加工厂的念头。1998年,金玉琴创办了黄山市黟县金元木竹制品工艺厂。
企业初创时,发展并不顺利,但金玉琴都挺了过来。她带领职工奋力拼搏,努力做强企业,到2012年,已拥有固定资产投资近千万元,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
金玉琴(右三)在木竹制品工艺厂为工人做示范。 |
日子越过越好,金玉琴没有忘记自己办厂的初衷。她说:“当时办厂,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本乡木材的附加值,一方面是想安置周边一些生活困难的村民,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
每年公司招工时,金玉琴都要公布一个特殊条件,那就是家庭困难户、勤劳而致富无门者、少数民族和残疾村民优先招收。
让村里通了路架起了桥
在黟县红星乡红光村,茶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天一大早,茶农们会头戴小竹笠、挎上竹背篓上山采茶。满山遍野的嫩绿,映衬着茶农的笑脸。
“自从金书记带领大家修通了路,我们再也不用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了,在家门口就能卖茶叶,而且价格比以前高多了。”茶农们高兴地说。
 |
金玉琴(右)在茶园指导茶农采茶。 |
2011年,金玉琴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她就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两条路一座桥。红光村位于山区,林场资源丰富,祖祖辈辈靠采伐林木生活,但是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劳动。
“以前没有路和桥,村民上山过河都只能靠手提肩扛,碰到雨天山洪,就完全不能出门了。”金玉琴下决心要把这件事办好。
建桥需要找设计师,她四处奔走寻人;建桥需要资金,预算高达110万元……有人提醒她:“不修路和桥,村民走田埂和你没关系;要是路和桥修好了,村民开车出了事故,你可得承担责任。”
面对困难和质疑,金玉琴有自己的想法:“我是村党支部书记,这是村民的信任,即使困难再大,为了百姓,也一定要做好。”
金玉琴在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奔走,同时依靠各项扶贫政策,最终筹集了80多万元,在2014年为村里修好了全长3公里的两条路、一座20米长的桥。
“以前上山要走半个小时,现在只要十几分钟,有了路和桥,通了汽车,机械也能运进山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金玉琴说。
让红光村摘了“贫困帽”
红光村耕地匮乏,曾经靠着砍伐林木辉煌过。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砍伐受到限制,木材市场的不景气,让红光村村民难以为继。红光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要想让村民都富起来,光靠砍树是不行的,一旦树木被砍光,村民就会失去收入来源。村里还有不少贫困户,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靠砍树的脱贫之路行不通。”金玉琴说,“不仅要脱贫,还要让百姓有长久发展的能力。”
望着广袤的林场,金玉琴在种养殖业上动起了脑筋。怎么才能让村民主动参与进来呢?
金玉琴率先在自己家承包的林场发展种养殖业。
“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示范。如果种养殖业发展得效果好,村民自然愿意加入进来,还能总结经验教训,给村民一些技术上的支持。”金玉琴说。
随着金玉琴在种养殖业上的成功尝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她将部分村集体林场以联营方式,与企业合作发展种养殖高山蔬菜、山羊、黑鸡等,村集体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她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笋竹两用林,进行笋干加工。全村230户村民有80多户从事笋干加工,成为“笋干加工专业村”。
村级集体经济逐年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红光村摘掉了“贫困帽”。
让村民的心暖起来
金玉琴常常到村民家中促膝谈心,了解到一些村民有致富愿望,但苦于没有能力和技术,金玉琴与多部门合作成立了村民培训中心,定期邀请技术干部和专业人才就林下经济、养殖技术、外出务工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现场授课指导,丰富了村民的知识,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和致富能力。她还积极扶持村民自主创业,发展特色高效产业。
 |
金玉琴到村民家走访,帮村民的孩子梳头。 |
“村干部就得一心一意为百姓。”这是金玉琴常说的一句话。夏天打雷下雨,她总是跑向危房户家里,看看有没有漏雨的;冬天刮风下雪,她总是想着“五保”老人和困难群众,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村民生病,她出车出钱出力帮忙解决困难;邻里之间有矛盾纠纷,她积极想办法调和。
村里的公益事业,金玉琴总是带头捐款捐物。道路亮化,她捐钱;墩上建桥,她捐钱;村室建设,她捐钱,给学校捐钱,给孤寡老人捐钱……在她的带动下,只要是村里的公益事业,红光村村民都会主动支持。
几年下来,村里建起了村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和农家书屋,村里的道路越修越好,每个村民组还建起垃圾池和垃圾筒,并安排专人保洁。
 |
金玉琴党代表工作室 |
激励党员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传党情、听民意、促和谐”,这是悬挂在“金玉琴党代表工作室”的标语。2013年,金玉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后,在村里设立了“金玉琴党代表工作室”。
“党代表工作室每月10日定期接访党员群众。主要是考虑平时村里琐碎事情多,工作室方便群众把问题集中反映过来,也方便村里及时进行统筹安排和解决。”金玉琴说。
在规范组织生活、建立“村述职评议”等制度的基础上,她把全村划分为17个基础网格,建立起“村、组、户”三级网格体系,使村级党建、信访、文明创建等工作可以迅速传达部署,村民的意见建议也可以及时收集处理。这不仅增强了网格内党员的责任意识,也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反映个人的诉求。
为了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金玉琴从群众基础好的年轻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通过党员群众“推”、村党支部“选”、乡镇党委“筛”、县委组织部“审”、党员大会“定”的“五步推优”法,让一大批带头致富的先进典型加入到党组织中。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调动党员积极性,让党员在各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也激励党员为家乡建设做贡献。”金玉琴说。
如今的红光村,修了硬化路,通了自来水,装上了路灯,完成了危房改造……金玉琴也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获得了“最美奋斗者”、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诚实守信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乡亲们都能富起来,我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红光村越来越好。”金玉琴的话语一如她的为人,朴实而厚道。
从贵州大山深处走来,在皖南山区落户生根,金玉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红光村。她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红光村的现状和未来。“未来我还要继续学习,让红光村越来越好。”
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整理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