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春华,哪得秋实。做埋头苦干的奋斗者,成就人生美好梦想。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人,2019年9月,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决定,授予278名个人、22个集体“最美奋斗者”称号。作为“最美奋斗者”之一,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上做了发言。余留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
“最美奋斗者”——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
要干就干出名堂
“村里的小道,两个人对向通行要侧着身子,一年四季都要穿雨鞋,因为路上全是稀泥。许多地方还要用石头垫着脚才能走过去。”这是1989年刚满20岁的余留芬从鸡场坪乡嫁到淤泥乡岩博村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三间用石灰和泥巴砌成的土坯房是余留芬的新家。那时,余留芬的丈夫在外地上班,一个月难得回家一次。余留芬自己不仅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管地里的庄稼。岩博村地里石头多,不好种也不好挖。
有一年收洋芋的时节,孩子没人带,余留芬在地里挖了个小土坑,把一岁多的孩子放进去。刨出的洋芋装满一背篓,余留芬再把孩子从小土坑里抱出来,背上装满洋芋的背篓回家。前后负重,一天往返好几次,想想这辛苦和贫穷的日子还会持续下去,余留芬常常边走边哭。
生活太苦了,余留芬发誓换一种活法。1993年,余留芬到煤矿附近开了个小饭馆。人勤快,头脑活,余留芬把小饭馆经营得红红火火。两年后,余留芬靠开小饭馆赚了几万元钱。她回到岩博村,在山脚公路边建起了5间平房。
余留芬买了台照相机扛着“串寨”,照一张相收一块钱,村民常常排着长队等着她给拍照。之后她又办起小超市、开小饭馆……到底让自己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余留芬仗义真诚,村民们有大事小事都愿意找她。看准了余留芬的能力,乡干部希望她出任岩博村的村支书。
自己能带动这么穷的村子致富吗?余留芬很犹豫。但骨子里的倔强让她不甘心看着自己的家园如此贫困,她说“要干就干出名堂”。
抓住发展“牛鼻子”
2001年初,余留芬正式接任岩博村的村支书工作。当地少数民族村寨中很少有女人当村支书的先例,有一次开村民大会,几个不服气的村民起哄把会给“搅黄”了。
“给我半年时间,不干出个样子来,我辞职。”余留芬的倔劲儿又来了。
|
余留芬(左)与村民一起修路。 |
她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修路。修路对于居住在半山上的岩博村的村民来说意义非凡,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的梦想余留芬能行吗?当时村里没有钱,还涉及“征地”问题,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了,谁愿意无偿地把土地拿出来呢?
余留芬默默地把地量了,带头把自家的一部分地给了被占用土地的村民,走进有人外出打工的村民家商谈土地占用的问题……余留芬的“头儿”带好了,土地出乎意料地顺利征完。余留芬又垫出4万元钱,买钢钎、大锤、洋铲等,把工作量分到各家各户。
在修路现场,余留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能挖泥巴,能掌钢钎,能抡大锤,如同一个老把式。为节省劳动力,余留芬还发明了“一人赶泥法”:在腰上系上绳子,绳子两端拴着一块板子的两端,再把板子竖着贴着泥巴,把泥巴拉到相应的位置上去。在一次查看路基时,余留芬不小心从山崖上摔了下去,摔成腰椎粉碎性骨折。乡亲们去看她的时候都哭了……
就是这样,余留芬带领村民们经过三年打拼,硬是修通了20多公里的道路,岩博村交通闭塞的历史终于结束,致富之路掀开了新的一页。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岩博村海拔高,只能生产玉米、洋芋等作物。余留芬设想着要种植价值更高的水果和中药,但试种了很多品种都无法存活。种植水果和中药这条路走不通,她将目光锁定在了林木种植上。
当时,占地1480亩的岩博林场承包人转手,如果接手,村里要支付23万元,这对于村民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余留芬在村里挨家挨户筹资,只筹到几千元。余留芬又带着村干部去借钱,一连跑了12家单位都被拒绝了,跑到第13家,终于借到了5万元钱。余留芬把自己家里的5万元钱也拿出来了,钱还差得多。她提议找担保公司借,而每月要支付6%的利息让一些村民打起了“退堂鼓”。
余留芬想了个办法,她带着大家到林场数树,从早到晚数了3个山头,才数到总面积的1/10。再一点一点算下去,林木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买林场的价格,村民们有了底气。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用心经营,一年就将借款还清了。
余留芬趁热打铁,带着大家办起了一个又一个村办企业。
用林场抵押贷款、发动村民入股,矸石砖厂建起来了,当年产生效益;
用林场抵押贷款,休闲山庄建起来了,当年产生效益;
接着又用砖厂、林场捆绑抵押贷款,特种养殖场建起来了,两年后开始赢利……
村级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
余留芬(左)在村养殖场与村民交谈。 |
越来越多的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让余留芬很欣慰,但并没有停下来歇歇。“要把村办企业做大做强“,余留芬又瞄准了村酒厂,志在发展特色产业。
|
余留芬(左)和村民在村酒厂的煮酒车间交谈。 |
在当地,彝家用传统方法煮小锅酒已有600多年历史,余留芬希望能把村酒厂做大做强。然而,奋斗的路上总是伴随困难艰辛。2005年,酒厂开酿后面临销售困难。由于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每天大量卖不出去的酒堆满仓库,余留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酒的品质不错,只要一个小角落能放酒坛就行,卖不卖得出去没关系。”余留芬一有机会就推销她的小锅酒。渐渐地,县城的一些餐馆被她的诚意打动了,岩博小锅酒逐渐小有名气,周边县城的客商慕名而来。
2012年,酒厂改扩建启动。余留芬请来四川专家为酒厂扩建做了规划,请来国酒大师做了酒厂顾问,还请了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参与酒厂扩建……村酒厂华丽转型,正式更名为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
如今,岩博村的酒厂拥有员工400余人,除了本村村民,还吸纳了周边村的村民前来就业。员工中有100多名大学生,其中一半是返乡就业。100多户村民占股,普通村民也成了股东。
经过一步一步的努力,村民年人均收入逐年升高,岩博村成了全县“小康村”。村民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美丽乡村”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余留芬的推动下,岩博村开办了“道德讲堂”,建立好人好事监事会;出台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机制,让全村妇女发挥“半边天”的独特作用;组织了彝族传统歌舞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岩博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
温暖百姓心窝子
岩博村的发展离不开余留芬。岩博的村民人人心中都记有一本对余留芬的感情账。
2013年,余留芬组织贷款让村民认股,酒厂还本金,群众还利息,100余户村民积极参与。当村民还不起利息时,每次她都想办法筹钱为大家还款;村酒厂资金周转困难时,她又借钱垫付支出,自己却背负着债务。
2016年,岩博村联合相邻的苏座、鱼纳两个贫困村组建联村党委,村企联动、捆绑攻坚、抱团发展,发动村民入股村办企业,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说到余留芬的好,岩博村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有话说,有的讲到动情处时潸然泪下。
在岩博村,村民无论家中有大事小事,都要问问余留芬,请她拿主意。余留芬始终坚信一个“理儿”:“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才会拥护你”。
有村民病重急需转院救治,她连夜联系车辆送到昆明大医院;有村民因车祸花光了积蓄,欠下债务,她主动帮助解决孩子的学费,还请来律师,帮助打赢了赔偿官司;有村民在外地创业失败回村后,她主动借款5万元鼓励其重新创业……有多少村民在余留芬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她奔波的身影留在了岩博村民心中。
在岩博村,“余留芬”的名字就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村民。
|
2019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在“委员通道”接受采访。 |
荣誉属于奋斗者。自2011年以来,余留芬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9年9月,余留芬又获得了“最美奋斗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余留芬说:“荣誉意味着责任,我将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带领全村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新时代脱贫致富建成小康的道路上继续勇往直前。”
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整理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