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研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张弥曼在内的众多女科学家,活跃在各个领域,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研的星空因她们而华美。
|
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分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免疫功能检测分析平台主任、研究员马瑜婷 |
采访马瑜婷那天,偶然点开她的朋友圈,更新不多,最新的一篇是:感恩这些偶遇的美丽。于是,我们聊起了她与肿瘤免疫研究的“美丽相遇”。
马瑜婷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应激对抗肿瘤免疫的调控机制。在常人眼里,马瑜婷的研究枯燥、深奥,一点都谈不上“美丽”,而在她眼中,免疫系统与肿瘤的斗争却跟“打地鼠”游戏一样生动有趣。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对马瑜婷的研究做个粗浅的了解:肿瘤患者的身体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免疫器官是“大本营”,天然免疫细胞是“哨兵”和“先遣部队”,特异性免疫细胞是“主力军”,细胞因子是“信号兵”和“军械库”,而癌细胞是“坏分子”,总想着叛乱、偷袭、劫持等伎俩。在细胞之间的生死博弈中,马瑜婷和她的课题组正在寻找协助免疫系统抗击肿瘤的“新武器”。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科学的魅力在于对真知的求索,而这段旅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马瑜婷的中学时代。
马瑜婷出生于1984年,读中学时,最感兴趣的学科就是生物学,通过高考,她如愿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为了进一步确定未来的方向,马瑜婷尝试了多门专业选修课,其中免疫学让她“一见钟情”。
“免疫学的研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密切相关,对研究者来说,更有现实意义,更具有挑战性、紧迫性,也更能激发责任感。”马瑜婷最终决定跨专业报考免疫学研究生。从决定到考试仅剩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她把专业书上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的动画,最终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到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师从龚非力教授。马瑜婷说:“导师为我开启了免疫学的大门,并鼓励我不断挑战自己。因为遇见他的机缘,我的一生被改变。导师的知遇之恩,让我终生难忘。”
2008年,马瑜婷赴法国攻读博士学位。她初到法国,在办理居留证、学校注册、实验室准入、租房等手续时,因语言不通处处碰壁。更让她苦恼的是,课题组开会时,虽然考虑到有外国学生参加,起先大家用英语交流,但讨论中如果有人讲了法语,会议便立刻切换为全法语模式,而她只能看示意图猜测大概意思……
|
马瑜婷留学法国。 |
“当时压力很大,我意识到必须及时调整心态,补足短板,这样才能把精力放在真正感兴趣的科研问题上。而真正能长久留存的是研究成果。在巴黎,我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去公园,清空不良情绪后,一切重新开始。”马瑜婷说。
马瑜婷拼命地读文献、做实验……每天的生活就是实验室和租住房的“两点一线”。她以勤勉的作风和乐观的态度突破了语言的障碍,以每周工作超80小时的忘我努力,出色地完成了研究课题。
有人问马瑜婷:“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还会选择做科研吗?”她说自己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也很喜欢动手寻找答案。科研工作可以满足她的这些天性,让她乐在其中。从这个角度说,她感恩自己与科学研究的美丽相遇。科学发现犹如上帝打开了一扇窗,吸引着像她一样的人去追随。
|
经导师特别推荐,马瑜婷提前获得了博士学位。 |
课题组是充满激情的地方
有一些人,喜欢做实验时的专注,也向往自由的人生。2015年9月,马瑜婷回国,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说到自己与苏州的缘分,马瑜婷说:“这座城市可以包容我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也给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
|
年轻的课题组成员 |
在担任课题组组长时,马瑜婷希望自己在学术上做出成果,用能力赢得尊重。而在科研工作的理念上,她并不希望自己成为“权威”。马瑜婷也努力在课题组营造和谐合作的科研氛围,她说:“我和课题组成员年纪差距很小,都处于相近的人生发展阶段,彼此也会有更多的理解。我们一起创造出了宽松自由的实验室文化,又会围绕课题充满激情地拧成一股绳工作。”
马瑜婷说,现在是肿瘤免疫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获得一些新发现,她感到非常幸运。事实上,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失败乃兵家常事。“最终可以用于论文发表的数据,可能不到全部实验结果的1/10,那些未能发表的数据大多来自于被证伪的科学假说和不成功的实验。但每一次失败之后,都给我带来新的思考。而我的经验是,最黑暗的时候,光明往往就在不远处了。”
家庭是最温暖的港湾
“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机会在喜欢的城市做喜爱的工作,有理解自己的家人,真的很幸福。” 马瑜婷说。
|
马瑜婷说:“女性是家庭的核心,是和谐氛围的创造者。” |
马瑜婷和爱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2008年,两人一同去法国巴黎求学,2015年他们带着孩子,回到祖国的怀抱。马瑜婷说:“这不是一段玫瑰色的人生,留学的经历其实是战斗在法国。”谈到家庭,马瑜婷说:“夫妻间相处在于相互欣赏、学会谅解、共同进步。”她的孩子现在读小学。谈到教育,马瑜婷说他们没有给孩子报补习班,而是选择给予他陪伴和必要的指导,希望他学会独立探索,接受挑战,并与他分享进步的快乐。“在照顾孩子方面,我的父母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也一直相信我、理解我,永远都会支持我的选择,让我感觉很温暖。”马瑜婷说。
马瑜婷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已发表40余篇重要学术论文,他引次数3800余次。2019年,马瑜婷课题组在“精神应激调控抗肿瘤免疫”方向获得重要突破,论文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杂志。她本人也受邀在Immunity,Science,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等重要杂志发表综述。2019年4月,她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能给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马瑜婷说。
马瑜婷正沿着肿瘤免疫研究的崎岖之路不断前行。祝愿马瑜婷和她的团队,不断造福人类医学事业,创造更多价值,获得更多的成就!
(记者 解琳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