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时间里,你的生命将怎样度过,你所做的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吗?有人选择了实验室,潜心研究,选择了高山草甸,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许这条路上人迹罕至,却总能感觉到惊奇、兴奋和幸福。
|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牛书丽 |
|
野外科考 |
选择最喜欢的路走下去,就是最好的人生
每年的5月初到10月初,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地区植物的生长期,也是野外试验的最佳时期。这期间,牛书丽和她的团队基本都驻扎在这里。
第一次去高原科考时,牛书丽非常兴奋,当天就搬上很重的仪器,为了找到合适的实验样地,她一连翻过好几个山头,结果第二天就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缺氧严重、呕吐不止。
在此之前,牛书丽在内蒙古从事了8年的野外试验工作。在锡林郭勒草原的浑善达克沙地做光合实验时,牛书丽一个人背着20多斤的光合仪,一走就是一天,翻山包、爬沙丘,饿了就吃咸菜、馒头。
中午,在太阳的炙烤下,鞋底几乎要被沙地烫化。牛书丽却说:“植物都能适应高温和严寒,人是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怎么就承受不了。我一直都认为搞野外科考是令人惊奇兴奋的,而非艰难困苦。”
|
野外科考 |
长期的风吹日晒,牛书丽的皮肤看起来有些干燥粗糙,但她对野外科考工作的热情早已超越了这些。“我以前身体比较弱,野外科考锻炼了身体,也磨练了意志。”牛书丽说,长期的高原科考,让她学会了更好地与自然相处,身体也更适应恶劣的环境。
化石记录显示,地球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由于气候变化,地球上的植被等重要的生态系统都有可能发生比较重大的改变。如果地球系统功能退化,将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影响?牛书丽所做的研究,是探索这些复杂的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牛书丽把研究的地点选在了被誉为生物演化“天然实验室”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比地球上其他地方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迅速捕捉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信号。而这里生态环境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具有典型性。”为此,牛书丽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建立了“红原高寒草甸定位研究站”,开展异常艰苦的野外试验等科学研究工作。
牛书丽希望将红原高寒草甸定位研究站打造成科普基地,后辈们能够在这里拥抱自然,获得比书本更生动的资料。她也希望将这种始于兴趣、成于坚持的科学精神传播给更多的科研工作者。
投身科研的女性,正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
2017年1月,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近年来,一些女科学家表现突出,也承担了学科带头人、组织机构领导者的重要角色。
据经济观察网2019年5月的消息:目前,中国有3600万女性科研工作者,占科技工作者人数的近四成。但到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只有5%是女性,长江学者的女性比例是4%,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奖女性占9%。
|
牛书丽作为获奖代表在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讲话。 |
身为女科学家,牛书丽说:“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是勤奋,而非性别,在研究上,我并不觉得男女有什么差异。从事野外生态研究,对女性来讲是有一些挑战,但是在野外环境里,女性在耐力、毅力方面反而比男性好。”她也提到,这些年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改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比如自然科学基金的“优青”项目,把女性参选的年龄延长了2岁,就是考虑到女性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会有2至3年生育时间。
2019年4月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时,牛书丽特意带上了女儿。说到对妈妈的印象,她的女儿说:“我妈太好学了,她就算陪我去博物馆,都会拼命读那些植物的简介,看半天也不肯走,感觉她有好多东西要学。”牛书丽的女儿一定也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爱学习,比如追求女性自身的价值。
年轻团队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是珍贵的成长经历
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牛书丽也带上了她课题组的所有女学生,每个女孩都很漂亮、优雅。盛会之后,她们又会相继启程,套上野外工作服,前往青藏高原的红原高寒草甸定位研究站。
跟随牛书丽野外科考的有一群年轻的博士生,每次学生们前往红原高寒草甸定位研究站,牛书丽都有些担心。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成都市到红原县的交通条件十分恶劣,一条狭窄的公路盘旋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遇到下雨天,还要面对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然而,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了牛书丽团队的科研之路。
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将生态学领域积累的海量数据利用起来,挖掘普遍规律,也是牛书丽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牛书丽利用数据挖掘对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和联网实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揭示了陆地生态系统关键地表过程的大尺度格局及其环境调控因子和机制。
好奇、热爱、创新、锲而不舍,正是这种科学精神,让团队一步一步揭开了大自然的神秘面纱,迈上了科学殿堂的高峰。
牛书丽团队通过在青藏高原的长期定位研究,揭示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降雨格局改变以及氮沉降等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及机理;通过对全球观测和控制实验的整合研究,揭示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温度适应性和氮循环的基质调控途径,为更准确地预测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实验证据和理论依据,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做出了中国的贡献。通过这些研究,牛书丽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
牛书丽说:“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像做科研一样激发人的好奇心,而团队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也正是因为常怀探索之心。”牛书丽和她的团队始终铭记走上科学道路时的初衷:探索自然的奥秘,关注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个人的生命将会怎样度过?牛书丽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记者 解琳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