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作家冰心的这段话是对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初级中学教师刘芳人生最好的诠释。
她从光明走向黑暗,反而活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她用微小却并不单薄的力量不断感动和影响更多人,用坚韧和毅力勾画出属于自己的绚烂人生。
|
“最美奋斗者”、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初级中学教师刘芳 |
迎接挑战
1993年,22岁的刘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白云区第三初级中学任语文教师。她将“成为一名好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
1997年夏天,刘芳的眼前经常晃起“水波纹”,银色、金色、蓝色的光圈,宛如一朵花,层层花瓣不断绽开。她看世界像是隔了一只鱼缸。
“不久的将来,你可能会成为一个盲人。”医生说,这种病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夜深人静时,她咬着被角,在黑暗中哭泣。
那时,她还是一个可以看到世界的姑娘,绘画、写诗、书法、唱歌、跳舞……她的生活如阳光一般绚烂;那时,她不满26岁,跟相爱的人结婚不久,8个月大的儿子在襁褓中咿呀学语……逐渐展开的人生,一切都那么新鲜美好。
刘芳喜欢教书,而且教得别出心裁。批改作文,写评语前先画个卡通脸谱表明整体印象,笑容灿烂的、微笑的、嘴角紧绷的、瘪着脸的,有的还顶着鸡冠子、留着羊角辫……这样的轻松幽默,学生们看得笑逐颜开。
失明了,还怎样画出一个个笑脸?她专门去学了两年绘画,希望用画笔留住这个缤纷的世界。画得最用心的是一只猫头鹰:黄褐色相间的羽毛,站在枯枝上,背景是湛蓝的天空,最动人的是那对眼睛——又圆又大,仿佛能看穿一切黑暗……
刘芳一直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但很快,她的视野开始变窄,缩成了扁筒状,只能盯着前方,看不到两旁,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
然而,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态度。这么想,刘芳逐渐释然了。对刘芳来说,放弃三尺讲台,远比失明更痛苦。而一个视力不好的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
|
刘芳给学生们上语文课。 |
为了教好书,刘芳请同事和学生帮忙,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其他重点、难点也一一记牢,把几大本厚厚的讲义全都装在了心里。
在她逐渐失明的那段时间,有一次,她拿着课本走进教室说,“请翻开第71页读第三段。”同学读完后,她开始讲解、分析。下课后,有学生说:“老师,你的课本一直是倒着拿的。”从那以后,班上同学才知道,她根本没有看书,而是在背诵课文。
刘芳将作文评改从办公室搬到了教室,让学生朗读作文,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这不仅克服了她的视觉弱点,还让每个学生都受到了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即时点评,对老师的脑力、心力都是挑战,刘芳努力迎接着挑战。
“亲爱的老师,您用心灵去沟通彼此的情感,用爱心去照亮生活的昏暗,用真诚去消散人生的迷茫,用关怀去温暖彼此的心房,用和谐去营造幸福的天堂,世界因您而闪耀美丽的光芒。”这是刘芳教过的学生袁凤梅在教师节发给她的短信。
当年临近中考时,袁凤梅的父亲病逝。刘芳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她、照顾她。在平凡而简单的生活中,袁凤梅自然地蒙发了要当一名像刘芳那样的老师的理想。三年后,袁凤梅考入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回到贵州成为了一所郊区学校的老师。
用爱倾听
学生都放学了,刘芳从讲台上拎起包,摸索到门口,回头望了一眼她已看不到的空荡荡的教室,缓缓带上了门。那晚,刘芳曾反复做一个梦: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抬头,忽见满天繁星……
2007年,当课本上大大的“语文”从眼前消失后,黑暗彻底将刘芳包围。双目失明,刘芳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讲台。
刘芳萌发了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做心理辅导的念头,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
刘芳在心理辅导课上与学生互动。 |
从2008年起,刘芳接受了一份开创性的工作——心理咨询。从语文老师到心理咨询老师,她不断帮助、关注着有困难的学生。刘芳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塞进了各种各样的纸条,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她倾诉。刘芳认真倾听,耐心感受学生内心的变化,并通过自己从“眼睛看得见”到失明的感受,现身开导学生。刘芳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成四个字——用爱倾听。
2009年的一天,一位年轻老师向刘芳求助:“我们班有个女生想不通了……”刘芳找到那个女生,摸到了她纤细手腕上厚厚的纱布。这个文静的女生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刘芳用一块布蒙上她的眼睛,说:“你就这样跟着我一天,试试我是怎样生活的。”一天之后,女生说这样生活不容易。
“我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我都能好好活着,你有明亮的眼睛,又漂亮又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呢?”
女生的眼泪大滴大滴地落在刘芳手上。刘芳请那位年轻老师牵着自己去女生家家访。她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又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狭窄的乡间小道,数着电线杆,才找到那个偏远的村子。
刘芳告诉家长,孩子缺的是爱。她把母亲的手拉到了女儿手腕的伤疤上:“你爱女儿吗?”质朴的农妇一辈子都没有这样袒露过感情,当“爱”字说出口时,尘封已久的心门终于打开了,母女俩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越来越多的学生悄悄走进了刘芳老师的咨询室,向她打开了心扉。学生们说,班上同学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找刘老师倾诉,因为她和蔼可亲,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妈妈”。学生们还说每天刘老师总是微笑着说,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刘老师现在什么都看不见了,却还是热爱生活,别人学不了,学学刘老师吧……
刘芳说“听着同学们称自己为‘妈妈老师’觉得很幸福。”
奉献社会
刘芳爱读书。失明之后,她还常去逛书店。打开一本书,把脸埋进去,深深吸一口气,当墨香弥漫鼻腔,那字字句句就仿佛飞了出来,萤火虫般环绕着她,让她沉醉不已。
2011年,刘芳和一些年龄相仿的同事去外地参加培训,闲谈间,大家谈起了共同的青春岁月。有人随口建议:“你也写写我们的青春呗。”
那一晚,刘芳失眠了,一张张远去的面孔、一群群来了又走的学生、校园里每个角落、大山里的偏远村庄,那些欢笑、那些泪水……一桩桩、一件件,像是得到召唤一样浮现脑海。
回到家,刘芳打开电脑,开始写作。此后,在教课、做家务、督促孩子写作业的间隙,她开始写书。
万籁俱寂的夜晚,刘芳盘腿坐在小桌前,手指轻触贴着特殊标记的键盘,听着读字的机械之声,一路敲下去。黑暗里似乎打开了一个舞台,故事轮番上演,如河水般奔流不息。她要做的,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历时8个月写成的《石榴青青》,讲述了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西部农村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海伦·凯勒曾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记述,一位明眼朋友在树林中穿行了一个小时,却说“没看到什么特别的”。而对她来说,一块树皮、一朵花、一只小鸟的跳跃、一股小溪的清凉,都那么美,像“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
刘芳深感共鸣:“明眼人总以为世界的千姿百态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失明之后才懂得珍惜。以前在阳光中看见灰尘,从没注意过它们,现在想象着灰尘随风飘动的样子却令我神往。”
很多曾被忽视的细节,写作时竟历历在目。2011年4月的一天晚上,敲完最后一个字,心绪从主人公的世界里缓缓退潮。她仿佛重过了一遍人生,如今只剩灰色“水波纹”还在眼前晃动。而顶灯在眼皮上照出的光晕,像新的希望在远远地召唤。
在小说的前言中,她写下一句话:“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它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
刘芳借助盲人软件用电脑写作。 |
《石榴青青》出版后,刘芳将15万余元售书款用于公益事业。之后,她又创作了28万字的小说《花开十年》。2015年,刘芳用小说义卖的资金成立了“刘芳助学基金”,帮助一些贫困学生。
近年来,刘芳在贵州各地的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坚毅的个性、幽默的话语、真实的经历,打动和感染了无数心灵。
帮扶残疾孩子和做义工,也成为了刘芳的另一个事业。她用工资为残疾学生小钟换了新的拐杖,又为他安装了假肢,让他能用自己的脚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近年来,刘芳荣获了“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贵阳市第二届“敬业爱岗道德”模范、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贵阳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荣誉称号,荣获“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十佳教师奖等奖项。2019年9月,她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
阳光之下的刘芳笑容灿烂。 |
刘芳说:“没有人是完美的,要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刘芳,在黑暗的世界里前行,却以美好的心灵带给世界光明和感动。
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整理
图文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