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十一小学的校长,这是马恒燕一直以来的治校理念。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十一小学校长马恒燕 |
老师要真正成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
30多年前,马恒燕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当时,学校的教育条件没有现在好,孩子们读书的环境也很艰苦。那些寒冷的冬日,马恒燕总是心疼地把小手皴裂的孩子带进办公室,把他们的手洗干净后抹上油,然后再捂在棉衣里。孩子们都喜欢往这个“大姐姐”身边凑。
33岁那年,马恒燕挑起了“校长”的担子。“小学6年要为孩子今后60年负责”。沉甸甸的责任,让马恒燕丝毫不敢懈怠。她大胆又科学严谨地实施了学生养成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民族教育、校园文化创新、“爱心帮扶”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六大工程”。经验和智慧让马恒燕任职过的唐徕小学等几所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迅速提升,成为区域品牌学校。
2009年,马恒燕被派往新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二十一小湖畔分校工作。“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学校重视,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马恒燕说,重视每一个孩子,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在银川二十一小湖畔分校,每个孩子期末都能捧着奖状回家,“体育星”“艺术星”“阅读星”“孝敬星”,自卑的孩子终于自信地笑了……自信的积累,为“学困生”顺利转化、缩小孩子之间成长差距,做好了心理准备。为了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马恒燕牵头申报了《“学困生”转化策略与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规划课题。
|
马恒燕(左)和学生在一起。 |
在“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面前,“素质教育”难道真是“作秀”吗?马恒燕决心从这个“怪圈”中突围。
经过多年潜心摸索,马恒燕总结提炼出了“灵韵教育”的办学模式。“灵动课堂”、教学沙龙研讨、教师顶岗游学……增长了老师们的见识和智慧;《小鱼儿》校报、电视台、学唱京剧秦腔、读书节、童话节、艺术节、科技节……丰盈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在银川二十一小湖畔分校,老师们开开心心地教书育人,孩子们开开心心地读书成长。
教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惠泽一方百姓。对于马恒燕来说,老师就像是学生的“第二父母”,要真正成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
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前,马恒燕站在了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的“代表通道”上。当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十一小学的校长,她说,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最大的心愿。
|
2018年3月20日,马恒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通道”上,回答记者的提问。 |
谈到如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马恒燕分享了一个故事:2016年11月3日,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通过视频连线,朗读了第一封公开信,是一个女孩写的:“我们是一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我们梦想有一天,让每一个地球的人都能够通过太空邮局听到我们的歌声。”写这封信的女孩就是我们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的学生,叫柯原,是什么让这个女孩走出大山,与航天员对话?回答是“互联网+教育”。
马恒燕介绍,为了让贫困的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的教育扶贫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和这所从大山里搬出来的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结成了帮扶对子,通过互联网在线互动课堂等多种方式,让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打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这个学校的老师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丰富了。
“作为人大代表,我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的支持,我坚信,随着国家新一代互联网的提速增值,会有更多像柯原这样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依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马恒燕说。
让互联网的力量助力山区孩子拥有美好未来
作为宁夏首批“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银川市二十一小学与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开展了在线互动课堂。“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我们老师在给学生表演木偶剧舞蹈,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的孩子们看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很新奇。一个小女孩告诉我,要是老师来到我们课堂上上课就好了。”马恒燕意识到,“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的给学校安装几套先进的投影仪,不是让设备叠加,而是应该注重教学的差异性,发挥老师的能动性,让技术有温度,让教育更美好。
|
马恒燕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的学生上课。 |
扶贫先扶志,扶智先扶教。马恒燕知道,山区教育既是扶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又是教育公平面临的最大困难,让山区的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全社会的责任。2018年,马恒燕在宁夏西吉等地送教扶贫过程中了解到,山区学校师资还有不足,尤其是小学教学点很少有专业教师,很多学生除了上语文、数学课外,其他学科上的比较少。一些学校缺少网络和设备,教师培训跟不上,制约了乡村教育发展。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能通过‘互联网+教育’为乡村教师、学生打通学习通道、教研通道、培训通道,实现共学、共研、共享,那么山区的孩子就算身处大山,依然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马恒燕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展了跟岗实践活动,让山区的年轻老师到银川市二十一小学,跟优秀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跟班学习。
何志聆是银川市二十一小学的美术老师,也是第一批“送课”的老师,“刚开始,不光学生很胆怯,就连老师也非常羞涩,不愿意与我们交流。经过几次跟岗学习,现在老师们不仅主动和我们沟通,孩子们的思维也变得活跃了。”谈起帮扶学校师生的变化,何志聆感到由衷地高兴。
一边是重点小学,一边是乡村学校,通过“互联网+教育”,相隔200多公里的两个班级可以同步上课。在线课堂与简单收看录制课程最大的区别是两方教室都安装了麦克风、音响和具有跟随功能的摄像机,山区学校的学生能跟名校老师实时互动。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银川市二十一小学的“名校网络课堂”入选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我希望能够用更多的信息技术力量为山区的孩子送去知识,送去未来。”马恒燕说。
辛勤耕耘迎来收获
马恒燕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佳小学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宁夏回族自治区礼德之星”“银川市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马恒燕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就加强并合理规划乡村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为“互联网+教育”助真力、配齐教师编制,稳定教师队伍、规范校外托管中心和发展学前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建议。
如何拉近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如何将“互联网+教育”夯实,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马恒燕和像她一样的教育者一直在探索创新、不断努力着。
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整理
图文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