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大山深处,播种希望;他们在三尺讲台,燃烧青春;他们在崎岖的山村小径上,用脚踏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乡村教育,执着地改变着山里孩子的命运……让我们向坚守中国山村教育梦的教师致敬!
|
支月英辅导学生做数学题。 |
支月英是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几十年来,她扎根山村教育,精心培育桃李,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
孩子们的眼神,冲淡她最初的迷茫
支月英1961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1978年随叔父到奉新县冶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读书。1980年,19岁的支月英怀着对人民教师的美好憧憬,通过考试,开始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泥洋小学当一名教师。
听说女儿要到山沟子里做老师,支月英的母亲十分伤心。母亲的泪水没有挽留住倔强的女儿,支月英满怀献身教育的理想和激情来到泥洋小学,开始了自己的乡村教师生涯。
支月英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泥洋小学的情景,坐车颠簸了100多里的山路,再步行20多里车走不了的小路,才到了海拔近千米坐落在山坳里的学校。
到了晚上,窗外山风呼啸,支月英想家了。躺在简易的木板床上,她辗转反侧,不停地问自己:选择这样一个离家200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的山村小学教书,到底值不值?支月英有点后悔了,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第二天,支月英走进教室,看到一个个朴实天真的学生,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她想,城里的学生可以享受好的教育,山里的学生也要有人教啊,自己一定要留下来。
然而,现实比理想残酷。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想象中的更加艰苦。泥洋村小学地处江西省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当地学生们上学要走10多公里山路。每逢开学,学生们的课本、粉笔等也都由老师步行10多公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教室里的课桌椅都是拼凑成的。山里人生活贫困艰苦,支月英要自己动手种菜。即便这样,支月英还是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山里的景,山里的人留住了她
山花开了,总有学生给她采来最香的一束;山果子熟了,总有学生为她献上最甜的一捧;她生病了,总有学生把平时很难吃到的鸡蛋送到她手里;逢年过节,总有乡亲们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
学生们有情,乡亲们有意,支月英对大山有了爱。每当刮风下雨,结冰打霜时,她把学生们一个个送回家;她端着饭碗在村子里走门串户,哄着不爱吃饭的孩子吃;平日里学生也把她当姐姐当妈妈一样聊天撒娇。
山区里有的父母不让女孩子上学,支月英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在家。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些家长交不起学费,她就帮着垫付,有时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了……
|
支月英沿着山路送学生们回家。 |
就这样,山里的景,山里的物,山里的人,留住了支月英这个外地姑娘。1982年,支月英与同学蔡江宁幸福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也就是这一年,因工作需要,支月英要调到离家上百里远,地处山村的泥洋林业分场子弟学校任教。支月英告别新婚的爱人,独自到了人烟稀少,条件更加艰苦的地方。
晚上,支月英一个人住在旧教室里,点灯备课、修改作业。好心的村民们轮流搬着被子来与她做伴。经常有学生带着在家炒好的菜送给她,碰上星期天没回家,总会有人请她去吃饭。这一切深深地打动着支月英,也使她从内心里下定了扎根山乡教育的决心。
|
支月英带领学生在山中的教学点上体育课。 |
支月英认真地备课、上课、改作业,教学生们语文、数学,还教他们唱歌、画画,与学生们一起玩耍,陪着学生们长大,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支月英在这里坚守着。支月英就像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学生就像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她身边飞来飞去,快乐地歌唱,学生们快乐,她自己也幸福。
只有坚守,才有希望
由于支月英的教学能力出色 ,1984年,她开始担任泥洋林业分场子弟学校的校长。从此,她更是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
学校设施简陋,她就想尽一切办法从外地添购教学设备。为了节省开支,每学期开学买课本时,她带头用扁担挑着课本从公共汽车站步行10多公里到学校;再后来,她学会了骑摩托车,自己买了摩托车为学校办事。
同事们都说,支月英就像一只勤劳的燕子,每天如衔泥般想尽办法一点一滴为山里的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她带着学生们从山谷捡来石头搭成乒乓球台、砍毛竹制成“篮球架”;电路出故障了,她来检修;食堂人手不够了,她去帮忙……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2000年以后,支月英承担起一个完小和两个分校的教学和管理任务,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了她的健康,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
2003年10月的一天,学生们看见正在讲课的支月英脸色苍白,汗珠直往下流,赶紧叫来家长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诊断她是患有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回到了学校。
2005年,风暴袭击,支月英带病护送学生回家,一不小心从陡坡上滑下,掉进了山谷。学生们吓得直哭喊。支月英不顾浑身是泥,手脚流血,一边安慰着学生一边爬上小路。
2006年,经医生检查,支月英患有高血压,且引起了视网膜出血,严重影响视力。
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月英的身体状况,决定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任教。正在此时,距离泥洋村10多里路、更偏远的白洋村群众联名请支月英到白洋村任教。
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要不要去更远更艰苦的地方呢?经慎重考虑,支月英做出决定:“白洋村的家长要求我去那儿当老师,是对我的信任,我要让白洋村的学生读好书啊……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守,而是我们坚守了才有希望。”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她打好行李奔赴白洋教学点。
2012年暑假,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的问题,上级教育部门决定新建校舍。支月英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监督施工。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如今,校舍宽敞明亮。乡亲们看到崭新的学校,感动不已。
|
有一个学期,白洋村教学点有7名学生,分布在3个年级。支月英(左四)和学生在教学点合影。 |
考虑到支月英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多次给予她调动的机会,但她都婉拒了。就是这样,支月英用真情和智慧管理着这所山村小学。学校的教学成绩、综合评估等指标都排在了全镇的前列。
几十年来,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走出了大山,支月英会觉得自己来山区任教值得。“千里之外的学子来看望我,亲切拥抱我的时候,这种幸福感只有我自己才能品味到。我只希望山里的学生们能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支姐姐”到“支奶奶” ,一生只为一事来
支月英割舍不下山里的孩子,打心底不愿意亏欠他们,却亏欠了自己的亲人很多。支月英说:“2016年,在父亲80岁生日的时候,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家里做了很多菜,家人就差我了。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我本想回家陪父亲过生日,但一时找不到人代课,我当天又不能赶回学校,最终还是在纠结中选择留在了学校。”
支月英常年在离家远的大山里任教,无法照顾女儿的生活和学习。“这么多年来,我亏欠女儿太多,希望她能理解。山里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他们的条件差,更需要帮助。”
岁月荏苒,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支姐姐”,到后来的“支妈妈”,再到现在的“支奶奶”。支月英到了退休的年龄。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掂来想去,我虽然没有高的收入,没有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当我看到山区学校建设得越来越好的时候,当我看到山区的学生一批批走出大山的时候,当学有所成的学生回乡看望我的时候,我的心底会感到无比幸福。学生们需要我,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支月英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支月英因坚守和奉献获得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等荣誉。今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获得了“最美奋斗者”这一殊荣。
对于荣誉,支月英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我得到了许多荣誉和赞美,这不仅仅属于我,而属于全天下坚守教育、坚守乡村、坚守奉献的教师大集体。我希望更多的人去关注乡村教师这个集体,去了解山里学生真挚的情感。”
|
《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海报 |
2019年9月,根据支月英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在全国公映。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勾起了支月英曾经的回忆。支月英说,在大山里的近40年,她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深一脚浅一脚跋涉的泥巴山路,如今已经通车;当年破旧的校舍,如今已经是宽敞明亮的房屋;当年微薄的待遇,如今已经翻了好几番。学校已经接通网络,实现了数字化教学,老师们也越来越自信。她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优秀青年投入到教师行列,尤其能够到乡村去。
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学生们的都是甜……让我们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村教育守望者致敬!
来源: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