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常年坚守在一线的医生,是在“非典战役”中曾为国“冲锋陷阵”过的“老兵”,而时刻挂在她胸前的工作证上,“共产党员”四个字格外显眼。
作为第一个为湖北乃至全国拉响疫情警报的医生,张继先日前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记大功奖励。
这位54岁、说话轻柔的女医生,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在她柔弱的身体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与勇气,是她最早发现了这场疫情的苗头,并上报给医院。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网友。
 |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 |
迷雾中的哨兵,总是会被人铭记
让我们将时光的指针拨回到2019年12月26日上午。一对老两口来到张继先所在的医院看病,当时正好是她在值班。两人当时的症状很像流感——发烧、咳嗽。为了保险起见,张继先让他们去拍了肺部CT片。结果出来,她眉头一皱,虽然症状看起来像是流感或普通肺炎,但CT片的结果与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张继先曾在2003年“非典”疫情防治中,作为江汉区专家组成员,每天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对传染病疫情有着高度敏感性。当她看到这组CT片时,立刻感觉“这里有问题”。后来证明,这就是新冠肺炎毛玻璃结节典型CT。
张继先直觉“这里有问题”,经过一系列盘梳,愈发认识到问题严重。在得知老人生病的这几天都是儿子在照顾他们后,张继先叫来了他们的儿子。虽然老人的儿子当时没有任何症状,但CT结果显示,其肺部已经感染。
“一般来说,一家来看病,只会有一个病人,不会三口同时得一样的病,除非是传染病。”很快,张继先的判断就得到了证实。同一天,还有一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商户,症状和肺部CT结果显示与那一家三口一样。甲流、乙流、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与症状相关的检查,她都让病人做了一遍,但结果都不是。
 |
张继先在查看病人的肺部CT影像。 |
那时候,张继先开始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事不宜迟,2019年12月27日,她将这4名患者的情况向医院分管业务的院长夏文广、医院院感办和医务部作了汇报。医院立即上报给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
这时,张继先所在的医院陆续又收治了更多类似病状的人。他们的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只是有轻重的区别。张继先敏锐地意识到情况不对,立即又向医院进行了报告,并建议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
2019年12月29日下午,副院长夏文广叫齐了各科专家,对收治的几个病例逐一讨论,结果惊讶地发现,除了症状类似,大部分人都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种情况确实不正常,要引起高度重视。当了解到还有两例类似病史患者,已经在武汉市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治疗,留下来的地址也是华南海鲜市场后,医院更加重视。
副院长夏文广立即决定:直接向湖北省和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处报告。2019年12月29日是星期日,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接到报告后快速反应,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金银潭医院和江汉区疾控中心来到该医院,正式开始流行病学调查。
今年2月1日,各方信息均证实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上报疫情。可以说,张继先的预警,在医疗系统这个主战场内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说职业敏锐来自超强的专业能力,那么当机立断向医院汇报则展现了责任担当。在张继先身上,人们看到了什么是专业素养,什么是职业责任,什么是敬业精神。
对职业敬重,对生命敬畏
有过迎战“非典”的经验,张继先深知“疫情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控制”。在引起专家组重视之前,她就已经采取了隔离措施。早在2019年12月27日上午,她便在呼吸科的病房中隔出了一块区域,并将4位病人统一安排在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单独隔离起来。
与此同时,经验丰富的她还提前预警了科里的医护人员“这个病可能有传染性”,并带领大家主动做好自我防护。随后,她从网上订购了30件帆布衣服用作防护。至于为什么订购而不是让单位配发,她说:“如果医院配发的话需要订做,而网上买能够很快到货。”
 |
正在穿防护服的张继先。 |
这些厚帆布“防护服”一直用到了今年1月20日才完成它们的使命。这一天,钟南山院士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够人传人,医院给张继先和同事们配备了三级防护服。
当时,除了对人做好防护,张继先还对医疗物品做出了针对性规定。她要求,隔离区内的所有医疗用品均不可与其他病人的混用。为了避免二次感染,她还把医疗废弃物全部单独处理。
这些措施在当时看起来有些“过犹不及”,但“非典”的教训过于惨痛,一根弦永远绷在张继先的脑子里,而这也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对于团队来说,张继先的这种“过犹不及”最终成了不幸中的万幸。
张继先说:“我从2003年那个时候就有感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我们现在感觉自己是做对了!”
截止到2月初,在疫情爆发严重的武汉,张继先和她的团队奇迹般地无一人感染。奇迹背后,与她的未雨绸缪息息相关。这种专业能力并不是凭空生成,而是来自日常的锤炼,来自对职业的敬重,来自对生命的敬畏。
优秀是一种习惯,担当是一种选择
疫情的发生,不仅对病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更是对医护人员身心的巨大考验。
在疫情面前,张继先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兵”。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如今又一次冲在了最前线。
张继先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第三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定点医院,改造成立了6个病区,设置了160张床位,承担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
张继先“像救火队员一样”,在离新冠肺炎疫情最近的地方战斗。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她不仅每天要对160位病人查房了解病情,制定诊疗方案,还要带领团队,通宵达旦抢救危急重病患者。
自疫情发生以来,张继先没有休息,也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她开始还住在家里,后来就住到了医院旁边的宾馆,一来方便与家人隔离,二来科室有事可以及时赶到医院。
她说:“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太苦了!”的确,张继先团队每个上午都要经历4个小时高强度工作。防护服不透气,还要戴N95口罩,几个小时下来,大家身上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医护人员几乎一天都不怎么喝水,忙起来,吃饭也不能准点。因为统一佩戴的N95口罩防护比较严,许多人鼻梁和眼下都生了压疮。除了做到这些,还要应对很多情绪激动的病人或家属,对他们进行安抚;也要对自身做好防护,进行心理调试……
 |
“这次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 |
有的病人病情发展太快,手段用尽,还是走了,她哭了;有时防护服快没有了,口罩快用完了,她哭了……张继先说,这个传染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病人涌向医院,从来没有见过。痛哭一场之后,张继先和战友们又一头扎进病房。那里是容不得“战士”有一丝马虎的战场。
不过,辛苦的工作没有压垮他们。“想到我们现在坚持工作,才能让更多患者得到治疗,就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在全力做好自己的医疗工作。”说起自己的团队,张继先感到非常骄傲。
2月8日,中西医结合医院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稚嫩的笔迹写着“张继先收”。这封信来自广东省广州市五羊中学。“我们可以推迟开学,可你们却敞开大门,对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贴心治疗,你们不顾危险,前赴后继地冲向战场……武汉加油!”张继先说,“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感觉非常温暖,谢谢这位小朋友。正是因为有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我们感到很振奋,很暖心。”
张继先不断为大家加油鼓劲,她告诉团队,以前我们是“白衣天使”,现在我们是“白衣战士”,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什么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
张继先工作证的照片下面印着四个鲜红的大字:共产党员 |
张继先1989年7月参加工作,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湖北省、武汉市委员,湖北省职业病尘肺病鉴定专家,是医院救治一线的“带头人”,她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所在医院内科的党支部书记。
她带领的内科党支部曾多次获得医院“优秀基层党支部”称号,她个人也多次获得医院“十佳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张继先和她的同事们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在离疫情最近的地方战斗……优秀是一种习惯,担当是一种选择。
在防控疫情的关键阶段,张继先的事迹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让我们向她致敬,汲取前行的力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终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来源: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妇女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