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热爱的事,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把最原生态的彝族文化通过彝绣表现出来,展示给大家。”这是彝族女性创业带头人罗珺常说的一句话。
十几年来,从热爱彝族文化、彝族刺绣,到做成产品让更多的人接受、喜爱,再到借助多方支持,不断提高素质技能,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传承彝族文化,帮助当地彝族女性增加收入,罗珺一直默默践行着这句话。
罗珺是云南的刺绣工艺大师,楚雄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让绣娘的收入有保障,罗珺带领着大姚绣娘一边防疫抗疫,一边在家生产,防疫增收两相兼顾。
|
云南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珺 |
防疫增收两不误
“看,这是我自己在家绣的产品,防疫期间不出门,就在家做刺绣。”疫情防控以来,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的绣娘们在微信群里隔三差五更新着关于作品生产的图片、视频。这是一边抗疫一边生产的她们,在向公司“交作业”,分享她们的成果。
|
罗珺接受采访,介绍防疫增收两不误的情况。 |
“疫情发生后,我就告诉绣娘们,不仅自己要做好防护、不要串门,还要带好头、做好宣传。”罗珺说。疫情期间,罗珺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刺绣团队的每位绣娘,再三叮嘱她们,不要访亲会友,工作上就通过微信和电话联系,告诉她们好好待在家搞刺绣。
“本来计划大年初六就开工的,因为疫情我们就在网上开工了,老师将绣片图案发在微信群里,绣娘们根据图案在家绣。”罗珺说,我们大部分的绣娘都是居家就业,只是刚学的不能当面教授了,网上传艺,绣娘们学得也挺快。
“毕翠芝,你的上批订单收入已经通过微信转给你了,查收一下……”2月16日,罗珺通过电话告诉毕翠芝。在电话交流中,罗珺不忘提醒绣娘们少出门,注意防护,每日记得给家里消毒,出门一定要戴口罩。
“非常感谢罗总,她带着我们大家一起过上了好日子。”白丽激动地说,“她不但给我们提供了订单,还帮助我们把绣品卖到全国各地,年年大家都能挣上不少钱。这些天,她还在视频里讲一些防疫知识,关心地问大家缺不缺口罩和消毒水。”
“虽然现在是疫情防控期间,但不妨碍我们居家工作,不会影响生产,更不会影响乡亲们脱贫致富。”罗珺说,这些日子,绣娘们都各自在家赶制来自全国各地客商的订单。
疫情发生后,罗珺还向当地红十字会捐赠了价值31800元的N95口罩和医用口罩。
放弃餐饮投身彝绣
秀美的云南大姚县,千里彝山涵养和孕育了底蕴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彝族文化。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的彝族刺绣,成为了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
|
罗珺(右)和彝族妇女一起刺绣。 |
从大姚县深山里走出来的彝族绣娘罗珺的创业之路,写满了传奇故事。高中毕业后,罗珺成为县彩印厂的一名排字工人,凭技术当上了车间组长。然而,随着企业的改制,罗珺加入到下岗大军之中。之后,她开办了“别有洞天”酒楼,创新菜品,用心经营,酒楼荣获了“楚雄州旅游特色餐饮名店”“大姚县星级餐饮名店”等荣誉。罗珺的餐饮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彝族妇女自幼学习刺绣技艺,成年后为自己刺绣嫁衣、为丈夫和孩子制作四季的衣服鞋帽。过去,这些好手艺在母女间代代相传。作为大姚县桂花乡一名地地道道的彝族妇女,罗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彝绣,想让这些流淌在彝家人指尖的艺术流传下去。
虽然在餐饮事业上一路顺风顺水,但是,她心里始终怀揣着一个梦——发展彝族刺绣,让古老彝绣闯世界。她说,彝绣绣的不仅是一花、一草、一木,更多的是一种希望、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彝绣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不能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传,彝族儿女有责任承担起对彝绣的传承重任。
罗珺经常行走于悬崖峭壁之间、往返于深山老林之中,走遍大姚的村村寨寨,拜访民间老艺人,了解彝绣的渊源,彝绣针法、图案的含义及色彩的象征。她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方向的决定:退出餐饮行业,转行彝绣产业,并努力把它做大、做强,让更多人来了解和认识彝绣,了解彝族文化。
说干就干,她开始四处考察、筹集资金,2009年6月,在大姚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成立之初,可谓举步维艰。每当遇到困难,她总是告诫自己:选择了就要坚持!她四处奔波寻找人才,千方百计联系销路,在创业路上不断奋斗前行。
云南省和楚雄州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弘扬,持续不断地支持以彝族刺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自2016年以来,云南省成功举办了3届“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挖掘“赛装节”这一古老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价值,“赛装文化节”蜚声国内外,市场价值凸显。
“正是因为党委、政府特别重视彝绣的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的彝绣产业才得以发展壮大。”罗珺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罗珺凭着一股子热情和执着,带领身边的绣娘,成功地把自己平时绣出的传统彝族服饰送进了市场。
咪依噜:一张亮丽的彝绣名片
为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参加彝绣产业,增加收入,2010年,罗珺成立了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固定员工也从原来的几人发展到36人,“编外”绣娘发展至3000余名,辐射全县12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咪依噜公司从刚开始的注册资金20万元,增加到现在1000万元。全县参与刺绣产业队伍人数达5000多人,专业从事刺绣产业的妇女达1000多人。刺绣产业成了部分农村妇女家中的经济和生活支柱,彝绣产业成为大姚县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公司现在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700多万元,可以带动3000多名绣娘靠刺绣脱贫致富。”罗珺说,手艺好、绣得多的绣娘一年最多能挣四五万元,农活多家务事多的绣娘也能挣个几千元。
|
罗珺在彝绣展示厅整理刺绣产品。 |
目前,大姚县已成立彝绣专业合作社9个,发展彝绣龙头企业2个,其2000余件刺绣品参加了香港博览会、文博会等展览,有效扩大了大姚彝绣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而罗珺创办的咪依噜公司已经成为大姚彝绣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
2018年,罗珺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妇女十二大。 |
在罗珺和绣娘们的努力下,咪依噜公司设计生产的各类彝绣系列产品、文创产品有20多种,并通过多种渠道远销到全国各地。2014年,罗珺带领制作的作品彝族手工刺绣桌旗和餐垫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设计生产的“蝶恋”系列产品荣获2018年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罗珺个人也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云岭技能大师”“云南省刺绣工艺美术大师”“楚雄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她还当选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云南省妇联十一届执委。
“带领群众致富是我的责任,我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疫情期间,我们要积极工作,让大家的收入都有保障。”罗珺说,我不仅要把企业做好,还要带动更多的彝族绣娘,把大姚的彝绣产业做大做强,让大姚的彝绣文化产业和彝族文化传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整理
综合自中国妇女报、云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