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秀和同事们一起加油鼓劲。 |
“像我们这样全家上战场的家庭还有很多,我想所有的家庭都和我有相同的目标,大家一齐努力,早点结束这场疫情。”采访熊秀的过程几次中断,泪水淹没了整个采访过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熊秀和爱人、哥哥以及爱人的两个妹妹、妹夫一家六口义无反顾,先后奋战在抗疫一线。熊秀说,全家有着共同的信任和责任。
41岁的熊秀曾是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2011年转岗到武汉市江夏区妇幼保健院党办工作。1月25日,大年初一的晚上,得知一线急缺医护人员,之前有着17年医护工作经验的熊秀瞒着家人向院党总支递交了申请,和20多位同事一起按下手印请缨去一线。
2月1日下午,熊秀接到上级通知到侨亚发热隔离点报到,她回到家收拾完行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婆婆,婆婆沉默不语,走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
熊秀的爱人在江夏区疾控中心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带领应急队员到定点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了不将病毒带回家,他20多天睡在办公室,吃住在单位。熊秀的儿子今年读高三,平时婆婆负责照顾儿子的生活,熊秀负责儿子的学习和上学的接送,一家人过得祥和,熊秀和婆婆相处得也很融洽。
“其实我挺理解婆婆的,她的三个子女和一个女婿已经在一线了,现在儿媳妇又要上一线,她心里是很难受的。”这一夜,熊秀翻来覆去没有睡好。
第二天早上,熊秀临走前和婆婆道别,婆婆哽咽着说:“你儿子已经读高三,剩下最后半年的时间冲刺高考,你老公也不在家,你自己可要考虑清楚。”
“妈,只有早日战胜病毒,您孙子才能早日到学校复习。为了他能早日返校,我要上火线,家里就拜托您了。”说罢,熊秀拖着行李箱走出了家门。
2月2日上午8点30分,熊秀准时抵达侨亚发热隔离点。同时报到的还有江夏区妇幼保健院、区血防、区人民医院的28名医护人员。
隔离点是紧急筹备改造而成的,分别在4~8层,病床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熊秀和同事们铺完床,做好收治病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时已是天黑。
晚上8点,第一批40多名病人蜂拥而至。收治完病人,已是凌晨一点,熊秀和同事回到酒店就累瘫到床上,“几点睡着的都不知道”。
随后几天,收治的病人越来越多,很快,五个楼层就住了260多名病人,而一个班只有3个护士。3个护士要安排新入院病人的起居、洗漱、生活。入院后观测病人的体温、病情,为病人发药,咽拭子采样,陪病人去做CT,有时还要给病人做心理疏导,帮他们调节恐慌烦躁的情绪。
隔离点的病人需要每两小时量一次体温,给病区所有病人量完一次体温要40分钟,差不多走上两公里。一日三餐,送餐的工作人员不能进入隔离区,五层楼的病区,260多名病人的盒饭也需要护士挨个送到病人的手上,光送餐就得1个小时。由于隔离点没有保洁和服务人员,病区拖地、清洁卫生的工作也要由当班的3位护士完成。加之隔离病区没有家属陪护,端茶、送水,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上厕所……这些日常的陪护工作全部落在了护士身上。
“身体累点没什么,我们最怕的是防护不到位。”熊秀说,为了节约防护用品,护士们不敢喝水,防护服一穿就是六七个小时,一个班下来都是汗流浃背。
“告诉你个秘密,我们上班都不穿胸衣,太勒。生理期用的全是大号夜用卫生巾,一次用两个。否则,上一次厕所就得换一身防护服,现在物资还不宽裕,大家能省则省。”发的护目镜虽然是一次性的,为了节约,每人领2个,消毒后换着用。熊秀说。
一个早班下来,常常就是下午三点多钟了,三个护士的盒饭早都凉了,“此时也不知道吃的是中饭还是晚饭。”熊秀说。
因幼年丧母,熊秀兄妹两人跟着父亲一起长大。哥哥成家后,父亲便一个人居住。以前不管多忙,熊秀每个星期都要去看看爸爸,心里才踏实,这已是她成家20年来生活的一部分,风雨无阻。熊秀的哥哥也在疾控中心工作,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担心,兄妹二人至今也没告诉老人实情,只是说工作忙,不能回家探望。
为了不让老人们担心,在自家的亲情群里,奋战在一线的子女们一有时间就汇报一下自己的情况,向家人报个平安。
元宵节这天,坚守在侨亚隔离点的医护人员与病人一起过节。熊秀给婆婆打了电话:“妈,辛苦您了,等疫情结束了,我一定给全家人做一桌好吃的,咱们热热闹闹地再过一个团圆节。”
(记者 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