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协同与共享?12月8日,2022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在东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等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大家认为,创新需要政、产、学、研等相关各方多主体参与,创新资源要开放共享,以推动合作共赢。
大力发展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
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十分关键。峰会上,陈和生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历程为例,分享了“国之重器”对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自201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共800多项课题、全球累计注册用户4000多名,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共享性关键支撑平台,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谋划和部署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对于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陈和生认为,大湾区要想形成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盘棋”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统一规划和协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陈和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集聚和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技术支持和管理的人才队伍,这与大科学装置一样,也是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澳门大学教授、2022年“科学探索奖”得主麦沛然也关注人才话题,他分享了在澳门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实践。“我本身就是大湾区‘生产’的科技工作者。”他说,自己在澳门从事人才培养和创新技术研究,深深感受到目前该领域发展最紧缺的是人才。由于芯片设计对设备投入的要求较高,许多高校不具备教学条件。他建议,要通过强大的云端技术支撑,使得更多高校、更多学生可以在云端完成教学,大大降低高校投入和年轻人学习的门槛。
创新需要政产学研彼此成就
创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是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根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峰会上发布的《共享创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路径探索——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以大湾区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群正成为推动科技和产业共享创新、从“制造”向“智造”跃升的强大主力。
《报告》指出,大湾区创新资源要素频繁流动、深度共享,背后依托的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三大利器”: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其中,华为开发者、腾讯数字生态、广汽智联等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是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一大特色。
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讲究开放共享,追求合作共赢,需要政、产、学、研等各方彼此成就。麦沛然便表示,大湾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并重、软硬一体的研发和产业生态,不仅让产业链、基地、人才等优势可以跨境利用,还能在与现实需求和市场的沟通对接中锤炼产品研发,提升创新“含金量”和竞争力。
谈及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初衷,腾讯“杰出科学家”、美国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刘威强调,要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为用户、合作伙伴和全社会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新价值。例如,腾讯推出“云深”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开展“探星计划”等,为基础科学研究与发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培育大中小微市场主体发展沃土
企业枝繁叶茂,经济才有活力。“数字科技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樊纲在演讲中表示,制造业要想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数字化转型挑战。这种背景下,华为、腾讯等数字科技企业为制造业提供数字化服务,帮助企业研发适用、有效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提高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要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也要鼓励数字科技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郑永年同样认为,应进一步支持大中小微市场主体特别是具有生态效应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经验看,龙头企业一直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当前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三要素缺一不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大学和科学机构、能把基础科学成果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和机构、对成果转化起到支撑的金融机构和体系。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用好香港的金融优势,以及数字经济规则接轨国际的优势,推动数字经济走向国际。
2022年湾区科创峰会由南方日报社与腾讯公司主办,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参与联合主办,是“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议程下的特色活动。峰会旨在聚集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三界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为打造全球顶级科创湾区建言献策,助力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