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6月30日电 题:文化通古今 科技赋未来——香港“维园庆回归”活动见闻
球形幕布上层楼叠榭、仕女簪花,躺椅上的市民惬意地欣赏着融合了大唐文化与新型技术的球幕电影。影院外,众多香港市民排队等待。
30日的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一步一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于当天至7月2日举行“维园庆回归”活动。庆委会邀请陕西省、辽宁省、山东省代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多家创科企业,到维多利亚公园举办展览和表演。
陕西西安展区内,仿唐建筑飞檐斗拱,在红色幕墙装点下,将盛唐文化的浓艳与华贵展现在港人面前。
|
6月30日,三名小朋友在陕西西安展区内的唐文化体验区打卡留影。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
|
6月30日,市民在陕西西安展区内的唐文化体验区化唐妆。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
家住天水围的香港市民林玲和姐妹们一早来到维园,化上美美的唐妆,装扮上云鬓襦裙,在唐文化体验区里打卡留影。
“我们把大唐不夜城地标性的文化元素搬进维多利亚公园,以唐风唐韵为主线,展示优秀传统唐文化,让香港市民现场体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川鑫说。
|
6月30日,在辽宁展区内,工作人员向市民讲解展品。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
在辽宁展区,宣纸烙画将纸与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火为“墨”,以烙铁为“笔”,在宣纸上“烫”出刚劲奔放、“烫”出清新淡雅。在只有33毫米长的桃核上,雕刻上24扇窗子、18个人物,每扇窗子都能活动开合——这个名为“核舟记”的作品,引得香港市民俯身观看。
|
这是6月30日拍摄的辽宁展区。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
|
6月30日,手艺人在辽宁展区展示烙画艺术。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
在山东展区,薄如蝉翼的叶雕、构图大气的烟台绒绣等作品前,不断有香港市民观看问询。莱州毛笔、吉纹斋银壶、葫芦雕刻、茌平剪纸……每一份展品都呈现着传统工艺的风采。
|
6月30日,香港市民在山东展区观看茌平剪纸。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
文化穿越古今,科技赋能未来。大湾区科创展区内,浓浓的科技元素让香港市民姚先生大开眼界。对着电子屏幕,姚先生练起了“投篮”。拿起左手边虚拟的“篮球”,他转身并瞄准屏幕中的球框,投出一条漂亮的抛物线,“篮球”稳稳落袋。
广州紫为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展品通过摄像头识别人体的骨骼关键点,实时捕捉人体动作并判断运动轨迹,让运动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真是大饱眼福。展览有很多新科技和新技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姚先生说。
在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展区,市民游先生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下起了中国象棋。执红方的游先生每走一步,机器人总能不假思索伸出机械手臂迅速回应。一不留神,黑方的“炮”吃掉了红方的“马”。
“这么聪明?反应速度太快了。”游先生感叹。他说,下棋机器人在教育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想买一个回家,培养孩子对中国象棋的兴趣。
|
6月30日,香港市民黎先生在粤海水务展区通过VR了解东深供水工程。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
在粤海水务展区,一段介绍东深供水工程的沉浸式宣传片将71岁的香港市民黎先生带回到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黎先生回忆,当时香港供水非常紧张,家住5层的他经常要去楼下打水。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后,香港的供水难题得到极大缓解。半个多世纪以来,清澈的东江水奔流入港,将内地与香港的民心紧紧相连。
“饮水思源,心怀祖国。祖国一直关心、爱护香港,我们都从心底里感激。”黎先生说。
(记者 王茜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