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儿时的苗绣情结,她辞去工作,到大山深处向阿婆们学习传统苗绣技艺。她鼓励妇女姐妹拿起绣花针,带领她们脱贫致富。她就是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酉州苗绣”传承人陈国桃。
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2006年,苗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重庆市酉阳县的“酉州苗绣”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在陈国桃的带领下,绣娘们一针一线,绣出了一片“桃花源”,也绣出了酉州大地脱贫致富的美丽画卷。
 |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国桃(左二) |
为了记忆中的温暖时刻
陈国桃出生在苗寨,她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幼小的陈国桃照顾母亲和弟弟,还要背着背篓和大人一样,去山里采摘金银花换钱。童年生活,塑造了陈国桃独立、善良的性格。
陈国桃记忆中的温暖时刻,是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去河对岸另一个村的外婆家。外婆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坐在吊脚楼上绣花。有时候,外婆还会教她刺绣。她的小姨是裁缝,也是苗绣的高手。她不用事先画图,就能绣出精美的图案。外婆和小姨送给她的鞋和书包上都绣上了色彩鲜艳的荷花、小燕子等图案。从小耳濡目染,陈国桃骨子里对苗绣有着深厚的情感。
中学毕业后,陈国桃被招工到银行工作。她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了大学课程,还到北京学习经济管理专业,被提拔到银行的管理岗位。工作和学习之余,她就爱绣花,为自己的艺术之梦,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在家乡,陈国桃有时候会感到莫名的惆怅——记忆深处传统的苗族服装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大城市流行过来的各种混纺、涤纶等布料做的衣服。一次,陈国桃到酉阳县的桃花源景区,体验到了《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那一刻,从童年开始的苗绣情结被触碰到,她想到桃花源景区学习苗绣技艺、售卖苗绣作品。于是,她辞去了工作。
虎头帽、绣花鞋、床帘、被面、枕头……苗家人从出生的一刻起,从头到脚,一生都离不开美丽的苗绣。陈国桃背上行囊走进大山,到苗寨的老艺人那里去寻找珍贵的苗绣作品。行走在大山里,她越来越觉得,苗绣真正的美散落在老物件里。之后的几年,她省吃俭用收集了近千件传统苗绣老物件。
一些老人,总是把自己最中意的作品放在箱子底下,舍不得卖。陈国桃也舍不得买——那些苗绣作品里有她们的青春、爱情的印记。她下决心学好这门手艺,自己绣出那些老物件上的图案来。
陈国桃向苗寨的阿婆们学习传统苗绣。在山里,陈国桃和阿婆们同吃同住,睡的是简单的草铺,吃的是简单的饭菜。夜里,不时有老鼠从脸上跑过,她害怕得蒙着头。冬天,房子被寒风吹得啪啪响,混合着山坳里奇怪的声音让她不敢入睡……就这样,陈国桃走遍了武陵山区的苗家村寨,学习苗绣技艺。陈国桃从传统苗绣中汲取营养,反复钻研琢磨,不断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苗绣技艺突飞猛进。
2013年,陈国桃创办了酉阳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并在酉州古城开起了“酉州苗绣”服装饰品店。
 |
绣出一片“桃花源” |
为了姐妹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酉州苗绣”店铺正在装修的时候,陈国桃在施工现场看到一位大姐扛起一袋袋水泥。她问:“大姐,你怎么会干这么重的活儿呢?”
“其他的活儿我也不会啊。”
“那你会绣花吗?”
“我可以学。”
“既然她想来学,那我就带上她吧。”就这样,罗玉梅成了陈国桃的第一位员工。
一天,陈国桃在菜市场买菜时遇见了卖菜的熊芳。熊芳的菜摊码得整整齐齐,一头白发在人群中格外显眼。陈国桃一问才知道,熊芳只比自己大两岁。陈国桃对她说:“你愿意学绣花吗?愿意的话就来找我……”
抱着孩子在街上摆摊的杨敏、因病致残的陈碧海、照顾孩子的张小平……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跟随陈国桃学习苗绣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不觉间她的身后站了一群人。“她们把手给我,我就会拉着她们。”陈国桃将苗绣技艺传授给山里的妇女,让她们拿起绣花针,用绣品赚钱补贴家用。
 |
陈国桃在指导绣娘苗绣技艺 |
陈国桃还想帮助更多人。在酉阳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陈国桃采取“公司+扶贫+乡村绣娘”的生产帮扶模式,在酉阳县及周边区县组织苗绣技艺培训。在酉阳县的车田乡、浪坪乡等贫困乡,由政府搭建平台,陈国桃开办了“非遗”扶贫工坊。经过培训合格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工坊,或者是回家进行刺绣创作,创作的苗绣作品由陈国桃负责回收。
2019年,听说“非遗”扶贫工坊建到了乡里,车田乡的耿宝华报了名。她家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看,无法外出打工。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耿宝华成了熟练工,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到车间上班,下班后再去接孩子回家。勤快又聪明的耿宝华还做了车间的管理员。
“娃娃在家里写作业,我就在旁边绣花。”浪坪乡26岁的谢玉莲身有残疾却心灵手巧,她把学到的刺绣技艺加以创新,绣出的花瓣平整又好看。
“村里的姐妹们在家绣花,不仅可以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有收入,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不就是身在桃源吗?”陈国桃说。截至目前,在陈国桃的带动下,酉阳县已累计组织近7000名乡村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学习苗绣技艺,带动了大量妇女创业、就业。
今年,受疫情影响,滞留在家的妇女主动到“非遗”扶贫工坊学习。短短一个月,来学习的乡村姐妹就有600多人。一度,陈国桃的仓库里积压了很多苗绣产品,“当时,每天都愁得睡不着觉。”但陈国桃没有暂停收购产品,而是一如既往地有多少收多少,让绣娘们疫情期间在家安心生产。
陈国桃选择在线上开设淘宝店铺、带领员工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销售。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淘宝店铺被评为“金牌卖家”。
“这团扇叫‘万事如意’,由‘非遗’扶贫工坊的姐妹们手工制作完成,结合了西兰卡普、苗绣两项技艺……”直播平台上,陈国桃拿着团扇向大家介绍。她希望网友们更多了解酉阳县的民族文化和乡村姐妹们勤劳致富的故事。
时光荏苒。苗绣产业扶贫一路艰辛,也收获硕果累累。陈国桃创办的公司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她个人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在重庆东南的武陵山腹地,酉州古城里的吊脚楼依山而建,石板路绵延起伏。陈国桃和绣娘们正在色彩斑斓的丝线间飞针走线,绣出大山里姐妹们富裕美好的生活。
来源: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
记者:解琳
供图:陈国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