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0多年以文物为伴,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和“石头”对话。她和团队历经8年,拯救国宝千手观音。她站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上,讲述中国文物保护的经验。她就是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被人们称为“石头御医”。最近,陈卉丽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她说:“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大足石刻文物保护的全体工作者,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
|
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 图片来源:人民网 |
“四诊法”专家
陈卉丽原本从事的是纺织工作。为了结束两地生活和爱人团聚,她1995年从四川广汉针织总厂调到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大足石刻研究院,成为了一名文物监测员。从此,她与文物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6年,陈卉丽涉足文物修复工作,这是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石质文物修复不仅要了解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化学、地质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石刻、色彩、髹漆、贴金等实用技术,这对于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仅一年的陈卉丽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我就不信我不行!”为了尽快熟悉业务,陈卉丽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全情投入工作,陈卉丽渐渐找到了感觉。她觉得文物是有生命有故事的,文物修复师是可以和文物交朋友的,只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和文物对话,就能听见它们的倾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陈卉丽从一名文物监测员变成了技术娴熟的文物修复工作者。
|
在实验室,专注工作的陈卉丽 图片来源:人民网 摄影刘阳 |
在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陈卉丽还总结出石质文物病害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对比资料影像;“闻”是嗅文物表面的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的情况;“切”是用手轻摸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
陈卉丽的同事韩秀兰说:“四诊法”可以初步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与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四诊法”让陈卉丽在业界获得了“一手准”的美称。
“石头御医”
在普通人看来,石刻就是一块块冷冰冰的石头,但在陈卉丽和同事眼中却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宝贝。在狭小的石刻修复空间中,陈卉丽拿着手术刀在对文物石刻进行修复。她紧紧盯着石刻,小心翼翼地用手术刀和钳子一点一点打磨,偶尔还需要对石刻注射“药剂”,就这样,一天有时需要站立七八个小时。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作品。但是,在与重庆地区高温高湿这一“天敌”对抗一千多年后,大足石刻进入了高速风化期,多数造像都“病害缠身”,开凿于南宋时期的代表作品千手观音造像更是患上34种病害。
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的陈卉丽成了大家口中“非上不可”的“石头御医”。“做我们这行,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心。”陈卉丽说。
刚开始,在风化石质加固中,常常需要对文物“打针”注射加固剂,但“药剂”的选择让陈卉丽费了不少工夫。北方地区常用的加固剂不适应高温高湿环境,为了找到最佳的加固剂,陈卉丽和同事们从2008年到2010年,用了整整3年时间,从10多种材料中提取不同比例剂量,在崖壁上反复进行修复实验。最终配比产生了最适应千手观音造像环境需要的浓度3%加固剂,确保了千手观音石质胎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除了内部加固的严苛要求,陈卉丽对石刻的外观修复也面临挑战。比如修复一个弯曲180度的食指,要先在残缺的手指上钻小眼,再把经处理成180度的竹签插入做支撑,然后用砂浆补型出原型手指再打磨光滑,每根手指至少要花5天才能完成。
千手观音共有830只手,残缺440处,许多手指都需要技术人员加固补型10次以上,而作为国内现存最大的千手观音石刻造像,830只手“病症”各不相同。
为了“对症下药”,陈卉丽和同事们填写调查表1032张、约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病害矢量图335幅,拍摄现状照片1300余张。她个人独立完成了千手观音造像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复方案编制、本体修复和修复技术报告编写。
从2008年到2015年,在近8年的时间里,陈卉丽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面对石壁,嗅着刺鼻的材料味,粘得一身尘土,或站、或跪、或蹲、或躺,一个姿势就是一整天……因为文物保护环境的限制,修复空间不能使用空调和火炉,陈卉丽和同事们不得不克服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试剂过敏等身体上的折磨。
|
在修复现场,陈卉丽常常需要保持一种姿势工作。 图片来源:新华网 |
2015年6月13日,历时近8年的“一号工程”终于完工,千手观音保护工程被评为“全国优秀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当看到修复好的千手观音金光再现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非常值得的。”陈卉丽说。
守住寂寞,练好功夫
陈卉丽说:“文物工作让我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和探究。”除了开展好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保护工作外,陈卉丽还积极指导河北蔚县博物馆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修复、洛阳龙门石窟双窑洞修复、甘肃敦煌榆林窟壁画修复、广东丹霞山摩崖石刻保护等多项工作,并受邀参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古代壁画地仗可溶盐分析取样与测定》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专家评审工作。她还在《华夏考古》《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等中国人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了45万字的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堪称石质文物保护的典范性论著。
2013年1月29日,陈卉丽受邀前往意大利,站在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上,介绍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意大利同行对这位中国女性充满了敬意。
多年的努力让陈卉丽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2016年,重庆市建立了“陈卉丽石质文物保护修复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
在陈卉丽看来,做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守得住寂寞,才能练得好功夫。“一个成功的文物修复师是可以用内心与文物对话的,文物并不是毫无生命的石头,每当我看见它们时,都仿佛听见它们在倾诉。”陈卉丽说。
来源: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全国妇联宣传部
文字整合: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