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德吉白珍 视频制作:中国妇女报)
近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旦增曲珍,在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讲述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的故事,令大家为之动容。
她讲述:1959年,位于雅砻河谷的克松“溪卡”(庄园),是旧西藏大奴隶主索康·旺清格勒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的六个庄园之一。庄园内有农奴(分差巴、堆穷、朗生三种)59户、302人,常年为庄园主干活、支差,地位低下,生活穷苦。
曾是农奴的白玛玉珍回忆,一次,她妈妈在割草时和庄园管家的下人平措占堆吵了起来,被平措占堆打得站不起来,浑身是血,爬着回了家。第二天,白玛玉珍眼睁睁看着怀有身孕的妈妈死在自己面前……
不只是克松村,1959年以前,西藏上百万农奴都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广大农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
西藏自治区党校原副校长牛治富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西藏农奴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正式宣告西藏和平解放。按照《十七条协议》规定:“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然而,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上层反动分子,为维护其封建农奴制度,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中央政府果断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和彻底平息叛乱,同时坚决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克松“溪卡”,则被选为“民主改革试点”。对此,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波,曾在其相关论文中解释道:平叛中,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西藏工委针对克松“溪卡”占有人索康·旺清格勒一直坚持分裂主义路线,以及策动叛乱等“叛国”行为,决定率先在这一阶级矛盾尖锐的村庄进行“民主改革试点”。
“一步跨千年的伟大跨越,从1959年6月6日下午,在克松开启。”旦增曲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生动讲述了“庄园第一次民主生活”的场景——
民主改革试点工作组的同志们组织300多名衣服褴褛、蓬头赤脚的农奴,召开庄园农奴大会,选举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筹委会。全庄园男男女女、大人、小孩,从大庄宅四周的小土屋,从马棚、牛舍,陆陆续续地走来了,在草地上坐了一大片。
|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拉姆次仁 摄 |
“诸位老乡们,今天是我们这些受苦的人,受压迫的人,自己人开第一次大会,选出自己人来领导大家过新生活,谁来领导呢,只要心好,办事公正,大家信得过就行了。”工作组的一位同志说。
庄园的人们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了,这是一些终年劳碌的手,被人支配的手,今天第一次自由地举起来了。大家选出了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9名委员,其中包括从小当朗生的21岁的姑娘基嘉。
此后,民主改革在克松“溪卡”全面开展,“举行斗争叛乱分子、地方恶霸的群众大会”,克村农协领导农奴“三反双减”(反叛乱、反乌拉差役、反奴役,减租、减息)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民主改革试点工作组”的领导下,西藏百万翻身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从克松拉开了序幕。因此,克村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同年12月,“民主改革试点工作组”在克松村发展了西藏历史第一批来自基层的7名共产党员,成立了乃东县“克松村党支部”,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没上过一天学的基嘉,入党申请书是请人代写的,她按了手印。
“西藏民主改革让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从此西藏换了人间。”牛治富说:“它不仅废除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而且变农奴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西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与全国同步,西藏各族人民不断享有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松迎来巨变:国家投资近4000万元,启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建设,整修排水、照明、绿化系统,修建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学习室、娱乐室,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社区农机化作业率已达98%,粮食亩产量比民主改革前翻了近三番……如今,当地年人均纯收入目前已达22301元,约为1978年的111倍,40余年间增长超百倍。
“西藏民主改革62年的社会发展现实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才能获得解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人民才有充分享受当家作主、建设自由幸福新生活的权利。”牛治富说。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德吉白珍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克松人,从小就听着长辈们讲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村庄的陈列馆里,悬挂在墙上的一张张新旧对比照片是克松苦难与辉煌的印记,这些印记记录着群众的变化和幸福,也印着汉藏党员干部们的初心和使命。这些印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西藏走向辉煌,也启示着,只有加强民族团结,各民族手足相亲、和衷共济、共同发展,西藏才能建设得更加美丽。
我记得,克松社区原来就有一个汉族大学生村官。他叫张小波,当年任克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克松居民种植大棚蔬菜,每年为农民增收近万元。他挖掘克松红色旅游潜质,带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农奴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至今都常被人提起。
民主改革62年来,我们克松人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心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尽心竭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力实施科技致富、积极开拓收入渠道,全村的经济实力才不断增强,涌现出了很多致富能手。
看着克松这片红色的土地日新月异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骄傲。而作为西藏的年轻人,克松的新一代,我深刻了解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会更加珍惜。我们年轻人应一直保有“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识。做吃苦耐劳年轻人,来参与建设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