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西北师范大学学生 颜翻霞 视频制作:中国妇女报)
5月25日,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一个叫上星站的小站中,一列老式的蒸汽机火车静静地停在铁轨上。相关史料记载,就是在这个叫上星站的不起眼的小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运上列车,驶向远方的实验场,履行了它不平凡的使命。
|
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小型火车站上星站。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数以万计的专家、科技骨干、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技术积累和不懈努力,中国科研人员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前来探访的海晏县金银滩草原,就是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所在地。基地前身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二二一厂,它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摇篮,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培育形成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而在今天被人们誉为“原子城”。上星站就属于当年基地的十二厂区。
和基地的其他厂区一样,上星站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供外来游客瞻仰、参观的景点。整个基地目前正在被打造成为一个展示“两弹一星”历史发展成就的综合性旅游基地,这个曾经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正在以一种开放、坦然的面貌诉说着共和国的过去,展示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
在当年的原子弹总装厂,一座座厂房、包括当年职工们生活居住活动的“工人之家”依旧矗立在眼前,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曾是怎样一副热火朝天的场面。据了解,随着“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金银滩草原上的核武器研究基地不再是军事禁区。为了保留原子城的历史,近年来,厂区原来的房屋得到了保护性维修,这里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爆轰实验场旧址,记者看到,在一片翠绿的草原上,矗立着一座功勋碑,功勋碑上镌刻着钱三强、王淦昌、郭永怀、彭桓武、邓稼先、程开甲、朱光亚、周光召、陈能宽、于敏等人的头像与名字,这些今天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那个年代却不为人知。就在这个与世隔绝、荒凉偏僻高海拔的草原上,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创造了撑起大国脊梁的光辉业绩和不朽成就。
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来到高原工作的时候已经54岁,为了保密,他为自己取名“王京”。这位当年已经是国内外知名的核物理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抱着“我愿以身许国”豪情壮志,隐姓埋名,在基地整整工作了17年,当他离开基地的时候,已经是71岁的华发老人。
当基地的建设者们初到金银滩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原,条件极为艰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今天,这个叫作西海镇的小镇早已因为“两弹一星”精神而为人们熟知,吸引着许许多多游客前来参观。
当年“两弹一星”精神的铸造者们,赋予了这片广袤而美丽的草原厚重、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海北州海晏县这个小县城的亮丽名片,更成为民族的精神与信仰依托。
“‘两弹一星’的精神实质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如今,原子城已经成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基地,许许多多来到这里的人都为之动容!相信‘两弹一星’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马清芳对记者说。
做精神密码的新传人
——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 颜翻霞
5月25日,我有幸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原子城,这里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扎根高原、隐姓埋名、忘我奉献,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奋斗。
站在先辈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寒冷的风从身上吹过。看着周围的基地建筑旧址和五月底仍覆盖着白雪的远山,我感受到了先辈工作者们建设环境的艰苦。
是什么支撑着先辈们在这里生活、工作那么多年,甚至是一辈子?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信仰、一种为祖国研制出“两弹一星”的雄心壮志。正是由于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中国才能这么早研制出原子弹、氢弹,我国才能有如今的国际地位。
站在金银滩草原上,眼前看到、了解到的一切,都让我对先辈们的敬佩更深。我想,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来到这里,来了解这段历史,来感受、学习先辈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有理由、有义务、有责任争做“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