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瓦坚参一家。 任然 摄
|
走亲戚档案
2021年7月21日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达瓦坚参家庭
我们家通过跑运输加上土地流转租金和特色农牧产品销售,一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村里也成了景区,一年比一年好。您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村实现了!—— 达瓦坚参
走在村里青石砖铺就的小路上,达瓦坚参的每一步都很欢快。
“原来是土路,一下雨,猪牛羊粪便流的呀,到处都是……”达瓦坚参边说边踮着脚尖比画,黑黝黝的脸上笑得灿烂,像村里四处开放的波斯菊一样。
“现在的生活,做梦都梦不到。”37岁的达瓦坚参说,大山上的百亩桃花林就是村里的幸福林。
最让他们一家子想不到的,还是“总书记来到我家!”今年7月21日,在西藏自治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走进了达瓦坚参家,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总书记说,我们嘎拉村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达瓦坚参骄傲地说。
家中的小厨房
“总书记一进门,就亲切地说,今天我来你们家做客。”达瓦坚参回忆说,总书记先去看了院子里的独立卫生间,然后走进了客厅里的小厨房。总书记问得很细,还打开厨房里的大冰柜,“看见里面装得满满的酥油和肉后,总书记说道,看我们日子过得好,他很高兴。”达瓦坚参说,他还告诉总书记,家里通了煤气,还有太阳能,柴火灶“早不用了”。
位于尼洋河畔,嘎拉村平均海拔2900米,全村现有33户152人。以前,村民常常把桃树砍来当柴烧。
每年春天,嘎拉村500亩野桃花,漫山遍野竞相开放。雪山、桃花以及油菜花相映的美景,在20世纪90年代便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自驾游游客。村里当年的老书记,开始带领村民围绕桃花做乡村旅游,在各级党委、政府多年的支持下,被打造一新的嘎拉村,2002年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
至今,桃花节已举办了19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村庄通过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仅2021年,桃花旅游文化节的收入就达460多万元。村民们日子越来越红火,达瓦坚参家今年预计能从集体收入中得到分红十万元以上。
如今,野桃花盛开的日子已成为“网红节日”,络绎不绝的游客都来雪域高原寻觅这处“桃花源”。靠桃花和生态美景走上致富路的村民,自然地改变了祖祖辈辈留下来烧柴做饭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尽力保护着这片绿水青山。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村实现了,达瓦坚参说,“国家政策也好,每家每户都有公益林补贴,我家每年有6000元。”
手中的易拉罐
达瓦坚参一家人和全村人一样,都已养成一个习惯。
喝完饮料,空的易拉罐就捏扁,装进兜里。“可以攒着,去村里的‘绿色银行’兑积分券。”达瓦坚参解释。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嘎拉村时,也走进了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等地,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绿色银行”负责人之一、嘎拉村乡村振兴专干益西曲珍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为增加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知识,她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今年初在村里建起了“绿色银行”。“村民将饮料瓶、易拉罐、纸箱纸板等可回收垃圾分类好,可以拿到‘银行’里兑积分券,兑换这里的小商品。”益西曲珍介绍。
二三十平方米的“绿色银行”里,货架上方写着“有偿回收 无偿环保”。货架上摆着方便面、卫生纸、酱油醋等各类市面上热销的日常生活用品。“最受村民欢迎的是热水壶,因为可以装酥油茶和甜茶。”益西曲珍说。
走上生态旅游的路子后,嘎拉村村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回忆,20世纪90年代,村里由于人畜未分离、污水横流、气味难闻,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留不住客人,村民挣不到钱。
2014年,村里开始村居环境治理,实施人畜分离,修栈道、挖水渠,“慢慢从村庄变成了景区。”边巴介绍,在嘎拉村旅游业的发展上,有两次村庄改造至关重要:一次是2015年广东援建的小康示范村建设;另一次则是2017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两次村庄改造,结合脱贫攻坚,国家在嘎拉村投入资金超过千万元,使这个脏乱破旧的小村庄脱胎换骨。
游客越来越多,村民越发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每家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每家每户承包村里的一个区域,每周一、三、五都仔细打扫;每家还派出一个人,每天轮流去318国道上捡垃圾。“几个人一组,好几年了,几乎一天不落。”达瓦坚参说。
达瓦坚参家不仅养成了攒可回收垃圾兑积分的习惯,厨余垃圾也全部收集起来喂猪,其他垃圾不留家中,及时放到村里四处可见的垃圾桶。“村里每天都有垃圾车来收。”达瓦坚参说,“家里家外都没有臭味,只有花香和草香。”
广场上的小汽车
达瓦坚参家负责打扫的村里区域,就在他们家门口的广场上,也是村民目前淡季停车的区域,广场上,有两辆越野车,都是达瓦坚参家的。另外,达瓦坚参家还有一辆货车、一台挖掘机和一台装载机车。
“都靠党的好政策,我贷款买的,利息少。”达瓦坚参说,近几年,周边修建林拉铁路和公路,村里组建了运输队,他买车参与运输,拉沙子等建筑材料,“一天能挣2000元到4000元。一年跑运输能挣10多万元。”
除此,达瓦坚参家里还有27亩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有40头牲畜带来的特色农牧产品收入,加上村里的分红,“每年收入30余万元”。
2005年,达瓦坚参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在这一年,他家依托“贷款支持优惠政策”买了第一辆汽车。“我当时问银行,谁出的政策?工作人员说,党和国家出的。”
这家人的生活,因为有了小汽车可以跑运输,开始有了改观。2014年以后随着周边建起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以及村庄越来越有名,他家的小日子也过得“飞”了起来。
聊起现在的生活,达瓦坚参说,“修路有国家,建房有补贴,贷款有优惠,连买打饲料机器也有补贴。这都得感谢党,感谢总书记。”
在村便民中心,电视机里常常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村庄时的画面,总有村民驻足观看,其中就有达瓦坚参。
“我当时太激动了,给总书记献哈达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很多想感谢感恩的话都没说出来。”达瓦坚参说,这是他的遗憾,他想对总书记说:“您辛苦了,您要保重身体,我会做一名好党员,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记者手记
蓝天青山下的林芝街道,热闹喧嚣,烟火气与内地城市别无二致,条条小街上,除了藏餐馆,也遍布着陕西面、四川火锅、东北小烧烤等全国各地的美食馆子。在嘎拉村,小路旁,挂着展现村庄变迁发展的照片。照片里,均是藏、汉等各民族携手共进的画面。
与林芝市里生活的人们交流,无论是村民、干部,还是小商店里的服务员,都能讲述出他们在这里各民族合作、共同奋斗成长的故事。
达瓦坚参所在的嘎拉村,曾属林芝市较偏僻的地段。多年来,一批批广东援藏队伍进入村庄,在两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与群众心连心、手携手,一步一步将这里打造成美景如画、设施现代的“网红村”,成为管理有序、具有新理念的“示范村”。
如今,实现“小康生活”的达瓦坚参拥有了每天到市里甜茶馆喝茶的“小幸福”。早上喝茶是当地藏民的习惯,但我们在采访时发现,茶馆里,喝茶的各族群众都有,大家互相问好,不分彼此。
喝茶时,达瓦坚参翻出桃花开放时的村庄照片,得意地向我们展示嘎拉村的美丽。百亩桃花树枝上,朵朵桃花紧紧相拥怒放,造就了无与伦比的盛景。正如嘎拉村的发展蜕变、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沧桑巨变,也源于“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记者 任然 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