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党的百年历程和光辉业绩,展现中国家庭的历史变迁,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全国妇联联络部指导下,在中国妇女出版社支持下,策划推出《小家与大党》中英文图书。
《小家与大党》中英文图书聚焦中国普通家庭的发展变迁,通过讲述一个个感人的爱家、爱国和爱党彼此交融,家国情怀浓厚、党民关系密切的中国家庭故事,映照百年大党的历史使命和卓越成就,今天为您讲述——王慧力家庭故事。
点击上图观看视频
一家四代“西城大妈”,50年接力服务社区
平日里,戴着红袖标的刘桂芬和同事们走街串户,巡查治安,上门调解,随时响应居民的需求。这样的人群活跃在西城的各个社区,因为队伍的骨干多是退休的大爷大妈们,后来他们有了个响亮的代号——“西城大妈”。
|
一家三代“西城大妈”刘桂珍、王慧力、娄珊珊参加2018平安志愿服务高峰论坛活动。 |
北京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西三环内。街道下辖的社区里,一栋栋“上了年纪”的居民老楼鳞次栉比。前几年,不少老房子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更换了上下水,粉刷一新,社区也“脱胎换骨”有了新模样。
在这里,时常能见到穿戴着标志性的“三红”——小红帽、红袖章、红马甲,在小区里巡逻的社区工作者“西城大妈”。她们不计报酬,都有一副热心肠,熟知社区里的大事小情,日常走门串户、执勤巡防,保障社区安全有序。
64岁的王慧力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她的家中出了四代“西城大妈”。第一代的故事,要从她的爷爷王志超说起。
一个社区“缝纫厂”,为居民谋生计
20世纪70年代,展览路街道百万庄东社区的所在地除了楼房外还有一大片平房。王慧力的爷爷、离休干部王志超担任了这里向阳红居委会的主任。
“我爷爷念过私塾,年轻时一直当兵,很早就入了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石家庄市利用一个书店当掩护,作为我党的一个地下联络点。解放后他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60年代他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三线’,曾经去丹东鸭绿江当过公社书记。”党需要爷爷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接到任务总是能冲在前面。从爷爷身上,王慧力对“党员”有了朦胧的认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社区里也活跃了起来,王志超琢磨着干点新鲜事儿。
那个年代,物资还不富余。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志超看到了“商机”。面粉厂用布口袋装好面粉运往粮店,把面粉倒进粮店的金属“大缸”里再把布口袋收回,反复使用。运输中搬来捏去,不少布口袋破损严重,丢掉又可惜。如果能缝补布口袋,既帮助面粉厂节约了物资,又能让居民有活干。
于是,“热心肠”的王志超组织居民做起了小型“缝纫厂”,专门给面粉厂缝补破损的布袋。社区里五六十岁的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就赚到了一份收入。
缝纫厂的场地有些简陋。把两间平房之间的过道前后一堵,搭个棚子,再开上一扇门,就有了“车间”。王志超发动各家各户把自家的缝纫机搬来,凑够了10多台“设备”,就开工了。有人负责记账,有人负责检查质量。每次王慧力路过车间门口,都能听到社区里的大妈和奶奶们聚在一起一边忙活一边说说笑笑,嗒嗒的踏板声透着忙碌和高兴劲儿。“缝补几个布袋子,就能挣1分钱,当时6分钱就可以买一个油饼,能多一份收入,大家都很乐意干。”党的好政策给社区居民带来了福利,居委会在号召下带领居民开展“三产”。王志超发动居民们摆摊卖早点、卖衣服,增加收入。
那时外地亲友来北京看病,居民要找居委会开介绍信;生病住院,找居委会咨询;调解矛盾,需要居委会出面。王志超的家也是办公室,居民找上门时,他总是认真又耐心,经常忙到深夜。
居委会的办公场地是辖区内单位提供的一套“两室一厅”,办公桌椅是居民们凑来的老旧家具,五六个大爷大妈就是工作主力。全社区只有一部电话,安装在居委会的办公室里,社区里时不时响起大爷大妈们“你家来电话了!”的喊声。虽然条件艰苦,但这支以王志超们为代表的工作队伍,让“西城大妈”有了雏形。
一张居委会办公桌,连接国事家事
1997年的一天,社区治保主任刘桂芬走进了展览路午区居委会的办公室。发黄的墙上挂着居委会被评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的奖状、社区地图和各种规章制度。深棕色的木桌子上了年头,桌面上有块玻璃板,下面压着各种工作记事条和单据、社区活动的照片。掏出一沓稿纸,刘桂芬记下了近期的工作:最近北京有重大的会议要召开,社区治安是上级强调的重点,巡逻的次数要增加;为了防火防盗,小区里的安全隐患要再细细地查上一遍;几对经常吵架拌嘴的邻居家里要再去跑几趟。
办公桌上,《北京日报》、一个算盘、几叠横格线的稿纸本是刘桂芬的“三件宝”。每日读报,才能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北京的大事。对大事心中有数,才能找到社区工作的“节奏”。一个算盘关系着居民的小事,卫生费、有线电视费的收取、记账要靠它完成。稿纸本上的工作日记,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刘桂芬就是王慧力的母亲,这个小家的第二代“西城大妈”,1991年从单位后勤岗位上退休后,她在社区居委会干了9年。“比起爷爷那个年代,妈妈工作时,社区工作内容更丰富了,民政、治保、计划生育、妇女工作、卫生、党建,都要抓。”母亲的同事有的是学校和幼儿园的退休老师,热心社区活动。拥军优属的“八一座谈会”、尊老敬老的“重阳节座谈会”、学雷锋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社区里的宣传栏里贴满了活动通知和宣传海报。
当时,帮着居民集中订牛奶、送牛奶是社区的一项便民服务。居委会的办公室里因为堆积着奶箱,总是散发着一股牛奶味。刘桂芬所在的居委会把挨家挨户送牛奶的工作“外包”给了社区里的困难居民,“这样也能给他们增加一点收入”。
王慧力结婚成家后,和母亲住在同一个大院里,楼对着楼。母女俩每天在一起吃午饭,母亲为了社区工作忙前忙后的样子,王慧力都看在眼里。王慧力的女儿娄珊珊是姥姥的小跟班儿,放学后,就被接到居委会里写作业,顺便帮着看管桌子上的电话机。她记得姥姥对她说过,全社区里就这么一部电话,是个“宝贝”。响了就要赶紧接,平时不能随便拨。“打这个电话是要收费的。”有居民叔叔阿姨来问,小小的娄珊珊的回答像个小管家。
平日里,戴着红袖标的刘桂芬和同事们走街串户,巡查治安,上门调解,随时响应居民的需求。这样的人群活跃在西城的各个社区,因为队伍的骨干多是退休的大爷大妈们,后来他们有了个响亮的代号——“西城大妈”。
一份入党申请书,饱含为民情怀
“当年我是考进社区的,竞争还挺激烈,考录比例是8∶2!” 2002年,退休后的王慧力做出了跟妈妈一样的选择,到社区发挥余热。她从1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展览路街道文兴街社区服务站的一员,家里的第三代“西城大妈”。这时的社区,不仅有居委会,还设有社区服务站,社工力量得到了壮大。
那时文兴街社区有23栋楼、一个平房院,700多户2000多名居民。记住庞杂的居民信息,成了王慧力的第一个挑战。“没有别的诀窍,就是要多记、多跑、多说。”一个居民楼院的信息汇成一本户籍册,王慧力抱着24本户籍册有空就翻。“多入户才能增加记忆。我从自己包楼包片的住户走起,先把自己的责任田弄清楚,再去辐射整个社区。”不到半年的时间,王慧力对整个社区的情况烂熟于心。“别人说佩服我的记忆力,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心。喜欢一个工作,你就选择它,选择了,你就把它做好。”
在王慧力眼中,居委会工作没有惊天动地,都是鸡毛蒜皮,很辛苦,但也很重要。“说白了,每个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都跟社区有关,你说这工作能不重要吗?”王慧力说。
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了13年,王慧力最初主抓计划生育,2006年她当上了文兴街居委会的副主任。“我原本很内向,到了居委会,变得爱说了。过去做计划生育和居民调解工作,少不了要跟人沟通,有时候一件事甚至要几次上门,磨破嘴皮子。但是一次不成,没关系,我还来。时间久了,沟通多了,事情就好办了。”
2003年,王慧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一年,“非典”肆虐。展览路街道辖区内的北京人民医院聚集着大量“非典”患者。患者的家属、密切接触者,有的居住在文兴街社区,按照要求进行居家隔离。疫情形势不明朗,接触隔离人员风险极高,给他们送饭买菜成了一件棘手的事。这时,身为党员的社区主任和站长主动把任务揽了下来,他们对大家说:“这种时候,党员要冲在前面!”一句话,掷地有声,也让王慧力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身边党员的奉献精神。
4年后,王慧力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她最朴实的工作宗旨。社区里哪门哪户住着几口人,谁家孩子要上幼儿园、上学,谁家老人生了病,王慧力了如指掌。居民摔伤了,她帮着借轮椅、送医院;楼道的自来水管爆裂,她及时赶到并通知物业抢修;夫妻俩吵架了,请她上门“调停”;社区来了新租户,她会及时上门探望,送上社区联系卡;楼道内的公用照明设备,王慧力定期检查,电快用完了就提前买,灯泡不亮了就赶紧换。有时候,闻到楼里有焦煳味,她立马在楼里挨家挨户询问,看看是不是谁家的饭烧煳了;看到谁家的电表亮起红字,她就给居民提个醒。夏季和年末是治安案件高发期,王慧力会在居民楼的门口贴好温馨提示,提醒居民注意安全,出门前关好门窗、煤气、水电……为着这些琐碎小事,王慧力在社区小院子里楼上楼下不知奔波了几万公里。
连续13年的大年三十,王慧力都没能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她穿戴好“三红”在辖区里值守,直到凌晨两点才回家。“过年过节,烟火爆竹多,老房子经不住,一点火星可能让火势蹿起来,巡查起来一点都不敢松懈。”
街坊邻里总能看到王慧力的身影,几天不见她,就会生出几分惦记,烙的饼、熬的粥、拌好的菜,时常想着给她送去一份。老人收了新鲜的香椿,等在路边,就为了等她忙完了下班时塞到她手里。
因为忙工作,带着妈妈旅行的承诺被王慧力一拖再拖,但妈妈对她说:“算啦,年纪大了,也走不动了。你就好好忙你的工作。”因为顾不上给女儿做饭,女儿娄珊珊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炒菜,还会给妈妈留饭。
13年里,王慧力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学习,从高中学历起步,读到了大学本科。虽然是班上的大龄学员,期末考试却总能拿到“优秀”。
2015年,王慧力因为年龄原因从居委会“二次退休”,但闲不住的她又当上了展览路街道老年协会的副秘书长,负责组织街道下辖的22个社区老年协会分会长,开展服务老年人的文艺活动。书画班、编织班、剪纸班、民乐队,在她与协会同事们的组织下搞得风风火火。逢年过节,她们带领社区“小老人”看望“老老人”,到老人家里慰问,陪他们聊天,还带去可口的饭菜,帮他们求医问诊。过年时,组织老年书法爱好者在街道办事处门前写春联送“福”,供不应求。
总是笑脸迎人,总是精力充沛,总是认真热心,王慧力是居民心里的“能量源”。
一句嘱托,寄托着三代人的期望
2018年,王慧力的女儿娄珊珊参加展览路街道社工招聘面试时,考官问她,是否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清不清楚这个岗位经常需要加班?娄珊珊没有半点含糊:“我从小就了解,因为我的姥姥、妈妈都是干这行的!”
女儿放弃了此前的国企财务主管工作,选择成为展览路街道百万庄西社区服务站的老龄专干,王慧力并不意外。她笔试、面试位列第一名的成绩里,有这个家庭几代人的言传身教。王慧力嘱咐她:“喜欢,你就选择。选了,你就做到最好!”
王慧力手把手地带女儿,嘱咐她社区情况要尽快熟悉。“现在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有200多位楼门长,至少要熟悉你管片的楼门长的情况,这些楼门长就是你联系居民、开展社区工作的眼睛和腿。”“为老年人服务,说话语速要慢、声音要大、有耐心。”
翻看娄珊珊的微信朋友圈,能看到社区老人们各种插花、书画作品,还有灿烂的笑脸。她和同事为老人们准备的活动丰富多彩。“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老人们开心,只要能看到他们的笑容,我们做多少工作都值了。”娄珊珊说。
近些年,“接诉即办”成为北京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这促使着社区工作提速,工作节奏也变得更加紧张、忙碌。但让王慧力高兴的是,更多像女儿一样的年轻人,扛起了这份重任,成为骨干力量。“他们学习能力强,点子多,开展活动有创意;做管理服务工作,精力、体力和能力,都比我们老年人强得多!”王慧力希望女儿和社区的年轻人都能踏下心来,把感情投入到这份工作中。
工作后,娄珊珊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王慧力告诉女儿,党员的初心和社区工作的初心是相通的,“都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居民服务”。她还常用自己心中的模范党员——雷锋的故事教育女儿。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王慧力对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有着深沉的敬意。“雷锋做的事,都是小事,很平淡,但影响了这么多的人。我们做社区工作的人,也可以像他一样。”
2019年,王慧力的家庭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2020年,获得“全国五好家庭”称号。王慧力没想到,自己平凡的小家故事会带来这么多的荣誉。“如果说我的家庭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可能就是上一代人是下一代人的榜样,下一代人从上一代人身上去看去学去传承。”
资料来源:《小家与大党》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