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桂兰家庭全家福 |
走亲戚档案
2016年5月24日 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 尤桂兰家庭
喜讯捎给总书记
全国各地的人都开始关注我们赫哲族,我们的文化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这几年,我们还开起了家庭旅馆,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多了,孩子们学业有成,现在我们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幸福美满,咱们赫哲族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尤桂兰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伴着悠扬的《乌苏里船歌》走进黑龙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宛若走进世外桃源,二层小楼鳞次栉比、村间小路整洁平整、绿树成荫,文化广场民俗特色浓郁,一派渔歌荡漾、幸福祥和的景象。
八岔村曾是一个中俄边境的贫困小渔村,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赫哲族人“洗脚上岸”,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更让赫哲族人倍感温暖的是,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了八岔村,了解赫哲族传统文化、观看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还特意前往82岁的尤桂兰老人家中看望,与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唠家常”。
“总书记来后,我们的干劲儿更足了!”刚从江边打鱼归来的尹春霞,一天都没休息,就赶忙到家附近的鱼罐头厂给工人们做饭,她笑着说:“幸福生活都是靠双手创造的,奔小康就得奋斗!”
尹春霞是尤桂兰老人的小儿媳,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总书记来家以后,婆婆最爱看新闻,每次看见总书记时总是念叨:“总书记还是那么慈祥、那么和蔼,要是再能来家一次就好了!”
“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进步。”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赫哲族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才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五年来,尤桂兰一家和赫哲族人民一起铆足干劲儿,发展民俗旅游、特色产业,八岔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蝶变成“全国文明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017年全村1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总书记挂念记心间
“那天外面下着雨,听说总书记要来,婆婆就一直站在门口等着、盼着。”尹春霞站在家门口为记者讲述着当时全家人的激动心情。“我站在大门外,看着远处有车过来了,心开始怦怦地跳。但是看到总书记的一刹那,紧张感完全不见了。”
“总书记本想在屋里转转,但是看见婆婆身体不太好,赶紧拉着婆婆的手坐在了沙发上,询问婆婆的身体情况、经济来源,家里有没有困难。”讲起总书记来家里做客的每一个细节,尹春霞历历在目。
尤桂兰老人是赫哲族天鹅舞的第一代传人,年轻时任八岔村妇女主任、人大代表,曾获劳模称号。1956年去北京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总书记来的时候,尤桂兰拿出了这张珍藏60多年的老照片。
“这个人就是我,当年毛主席接见我的时候只有22岁,今年我82岁了,时隔60年。”尤桂兰激动地说。“这张照片很珍贵。”总书记看着当年的老照片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在交谈中,总书记了解到尤桂兰家庭幸福美满,家庭收入稳定,还在市内买了楼房,非常高兴。总书记说,我是第一次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来,感到很亲切。赫哲族虽然人口较少,但看到你们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为你们感到高兴。临行时,总书记还亲切地说:“祝你们家日子越过越好!”
做好民俗旅游大文章
牢记总书记嘱托,八岔村围绕渔猎体验、生态观光、民俗参观等项目做文章,精心设计了“追随总书记脚步、赫乡民俗体验游”和“湿地游江、滩地渔猎体验游”引导村民利用赫哲新区开办家庭旅馆打造旅游品牌。
在八岔村,每条小路都被冠以赫哲族特色的名字,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灯笼、贴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门牌,“赫哲族家庭旅馆”“伊玛堪传习所”“天赐湖”等已成为村里最有特色的打卡圣地。
在尤桂兰的支持下,儿媳妇尹春霞带着全家人忙活起来。2016年7月,尹春霞把家里装修一新,赫哲族风情浓郁的家庭旅馆开业了。江边刚打捞上来的新鲜活鱼,在尹春霞的巧手烹饪下,特色赫哲族美食吸引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118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楼上的两间客房,三个月就能增收近万元。
在打造民宿的同时,同江市妇联还带动八岔村妇女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和“巾帼小菜园”种植,游客们不仅可以领略村落的民俗风情,在庭院里还可体验采摘的乐趣,带动了“庭院经济”的发展。
提起近些年来的收入变化,善于持家的尹春霞给记者算了一笔家庭的收入账:家里15垧地加上国家的种植补助,一年收入3万多元;虽然近些年鱼少了,但也能赚个2万多元,再加上旅游季节开家庭旅馆,农闲时打零工,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没问题!尹春霞笑呵呵地说,现在家里吃穿不愁,还开上了小轿车,赚钱都攒着给儿子娶媳妇呢!
好事一桩接一桩
随着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勾起了外出打工的孩子们的乡愁。尤桂兰的孙子褚小刚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之前,褚小刚一直在外务工,2018年24岁的他毅然回乡,成为八岔赫哲族乡专职消防队中的一员。在奶奶的教导下,褚小刚刻苦训练、冲锋在前,先后参加灭火战斗30余次,抢救保护财产价值15万元。2020年,看准商机的褚小刚和朋友共同创业开办八岔赫哲族鱼行,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江鱼,每年能增收2万多元。
在和总书记合拍的全家福中,尤桂兰老人的重孙子、当年还在上初中的褚新宇,如今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作为一名赫哲族孩子,他在高考的时候享受到了民族政策,现在就读于黑龙江生物科技大学,他告诉记者,在学校里他是唯一一名赫哲族学生,同学们对他的民族充满了好奇。“我就把奶奶给我讲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我们的民族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作为一名赫哲族的后代特别自豪。”
五年来,尤桂兰老人家的喜事一桩接着一桩,八岔村和赫哲族的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传承。“以前村子里很少能看见赫哲族服装,自从总书记来了之后,提升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家家户户在节日和接待客人的时候都会穿民族服饰。”八岔赫哲族乡民族发展中心主任尹向南喜悦地说。
尤桂兰老人是八岔赫哲族乡伊玛堪传习所最为年长的成员,她经常对子女说,“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我永远拥护共产党。”总书记对赫哲族民族文化的赞赏和肯定激励着赫哲族手工艺品传承人。在尤桂兰的指导和鼓励下,2016年村民王海珠带头创办了海珠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前店后场的方式制作鱼皮画、鱼骨挂件等手工艺品,培养鱼皮工艺手工艺人50多人,合作社收入达10万多元。尤桂兰老人还与哈尔滨一家公司合作,注册了“尤奶奶”商标,合作发展赫哲族文化艺术。
如今,踏着总书记足迹前来“解锁”赫哲族神秘民族文化的游客越来越多,学习赫哲族语言,制作鱼皮画不仅是赫哲族年轻人的“标配”,更是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
“我家的民宿正装修呢,这次打算把屋子好好收拾收拾,加上暖气,来年多接待些客人!”尹春霞打算借着村里发展旅游产业的东风把自家的民宿再提档升级。“在党的领导下,咱们赫哲族人的日子现在越来越红火了!”尹春霞站在巾帼小菜园里,手捧着刚摘的火红色辣椒笑眯眯地说。
记者手记
走进八岔村,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房和整洁干净的院落让所有来到这里的游客都羡慕不已,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了解八岔村历史的当地人,都知道如今宛若世外桃源的家园来之不易。2013年,江水泛滥淹没了整个村庄,村民们被迫离开家园。灾后重建中,在国家给予相关粮食和资金补助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协调大庆石油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援建八岔赫哲新区,使480名赫哲群众喜迁新居,同时又新建了村委会、文化活动室、船只停放场和农机停放场。
采访中尹春霞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房子只有65平方米,最多的时候住过10个人,重建之后,家里分得了118平方米的小二层楼,以前的旱厕全都改成室内卫生间,住起来别提有多舒服了。
在总书记到来之后,八岔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桂兰老人一家更是喜讯不断,家中的收入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节节高,子女们干劲十足奔小康,晚辈们学业有成、回乡创业。“小家”的变化折射“大家”的发展,赫哲族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与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唱响了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
(记者 贾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