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月离开安徽老家到上海打工已有30多年了,他在这里结婚、生子,上海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如今,他的女儿杨锦已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儿子杨缘正也已读中学了。
杨晓月和爱人袁成红在徐汇区的菜场经营河鲜生意,有了些许存款后,开始为菜场周边的老人和困难家庭免费送鱼,这里的许多人家都收到过他们的善意。多年来,“走正路、做好人”的牌子一直挂在鱼摊的上方,也挂在了一家人的心里。2022年5月,杨晓月家庭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长江西北系故乡
杨晓月出生在安徽,他对父亲的记忆很模糊。杨晓月两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当时他的大哥也只有10岁,后来母亲带着四个兄弟生活。杨晓月说,他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一年到头都能吃到鱼。因为老家临江靠河,是鱼米之乡,特别是在每年的发水季节,只要到被淹的田地里转一圈,就能抓到一大篮子野生鱼回来。在那里,大多数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学会了游泳。
杨晓月记得,自己抓到过一条胖头鱼,应该有七八斤重,只可惜宰杀的时候把鱼的胆碰破了,母亲烧鱼的时候又舍不得把鱼肠子扔掉,就把鱼和鱼肠子一起放在了锅里,那是他们吃过的最苦的鱼。还有一次,杨晓月和哥哥挖到了一条一斤左右的黄鳝,晚上回家烧鱼时把糖当成了盐,那是他们吃到的最甜的鱼。
杨晓月说自己从小家里贫困,但他的母亲一直在做好事,帮助别人。他记得当初母亲教给他成语“雪中送炭”的意思“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就是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母亲从安徽送他到上海打工时叮嘱他:“出门在外要量力而行,一定要积德行善。不能做坏事,一定要走正路、做好人。”
长江东南大上海
到上海两年后,杨晓月选择“对口专业”——在市场卖鱼。从1992年开始,他一直在徐汇区宜山菜场一号摊位卖鱼。
2001年,杨晓月结婚了。杨晓月和妻子袁成始终以诚实的态度做生意,货真价实、以礼待人。曾经有顾客向杨晓月反映从他那里买来的鱼好像有柴油味。这之后,夫妻俩每次进了货,都会先回家做清蒸鱼,如果吃出异味,就会选择自己花钱买教训,直接处理掉整批鱼,不会降价出售。在杨晓月看来,顾客是带着信任来买鱼的,而自己能提供最好的鱼给顾客,心里就会感到很快乐。“让顾客吃上好鱼。”为了这个目标,杨晓月每天开心地忙碌着,他说:“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本职的事做好了,其实就是在帮助人。”
2016年,杨晓月和浙江的大学生小叶合作,进行泉水瘦身鱼的开发。经过在泉水中净化瘦身,鱼变瘦了,味道更美了,现在瘦身鱼已是他鱼摊上的抢手货。
时光慢慢流逝,街坊们都喜欢到杨晓月的一号摊位买鱼,他们之间充满默契,偶尔聊几句家常,和谐而亲热。有些人虽然搬家离远了,但依然会坐车过来买鱼。他们远道而来,就是冲着杨晓月的鱼好吃、人实在、服务好。杨晓月的摊位前,有“党员示范岗”等标牌,还有一块牌子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行动不便送货上门,无条件退换。”
芳草无名绿四方
2002年的一天,杨晓月经过田林村居委会,看到公示栏里发起为特困户捐助的信息。他捐出50块钱后,心中冒出一个想法:“我能为社区居民做点什么呢?”
夫妻俩商量着如何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他们给菜场附近的田林村居委写信,请居委会提供小区里特困户名单,由他们负责免费送鱼到这些居民家中。“我们就是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因为我们也过过苦日子。一条鱼值不了几个钱,却能让那些困难家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杨晓月说。
从那以后,街区里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时常能吃到夫妻俩送来的鱼。年复一年,夫妻俩定点送鱼的对象越来越多。除了送上摊位上最好吃、最新鲜的鱼,夫妻俩回老家时,还会带回荸荠、大米、草鸡、鸡蛋等土特产送给一些困难家庭。田林街区的许多人家都收到过杨晓月的善意。
“杨师傅每月送鱼,送了很多年了。”“我们的条件比你好些,还有政府的补助。”社区居民眼含热泪地说。这时大家已经知道,来上海那么多年了,杨晓月一家还挤在简陋的出租屋内。
多年来,杨晓月一家人一直住在一间出租房里。前几年,夫妻俩才买了一套三十几平方米的二手房。
2010年夏天,受居委会委托,杨晓月参与到为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志愿者送冰块的行动中。那年的夏天特别热,冰块经常断货,需要开车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去买。杨晓月什么都没说,依旧每天想方设法买到冰块给志愿者送去。杨晓月后来拿到了居委会发给他的600块钱津贴,他捐给了甘肃舟曲县有需要的人。
“一个人只要心是热的,到哪里都能温暖到别人。”杨晓月夫妻还加入了田林新上海人“螺丝钉”志愿服务队,和热心的新上海人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居民做好事,为社区敬老院、阳光之家服务,努力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活动中,大家各显神通:修自行车、配钥匙、理发……杨晓月发挥他的专长,为大家介绍挑鱼的知识,还进行有奖问答,奖品是他从老家带来的土特产。
田林街道“螺丝钉”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王瑾说:“大家来到上海都不容易,上海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机会。我们觉得在这里很温暖,也愿意为社区付出爱心。”杨晓月和他身边的一群“新上海人”以感恩之心和志愿服务反哺这座城市,传递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人情。这温暖的力量,生生不息。
袁成红是徐汇区四新妇联的执委,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中。在“娘家”,她是姐妹们口中的“知心大姐”,尽自己所能照顾身边来上海的女性,谁家有困难,她都会帮一把。凡是有公益捐款活动,她都带头参加。一次,管理市场的公司要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县结对,帮扶那里的儿童,袁成红得知消息后捐款1500元。
夫妻俩多年的付出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杨晓月荣获了“上海市优质服务先进个人”“感动徐汇道德模范”“徐汇区第六届慈善工作先进个人”“田林社区公益之星”等称号,袁成红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22年5月,杨晓月家庭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他们被这些荣誉所鼓舞,更被这里社区居民的信任感动。
他们也记挂着遥远的故乡。2013年,杨晓月召集村里所有在外务工的伙伴们,大家共同捐款为家乡修了一条“和谐路”。多年来,他还坚持帮助村里的老人和贫困家庭。
“二八立志离村庄,只做爱心卖鱼郎。疏星路遥观世界,芳草无名绿四方。”这是杨晓月写的诗歌,写出了他们一家人的情怀。杨晓月相信,自己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和正直,他也会把这种品质传承下去,这既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也是留给儿孙最大的财富。
作者:解琳
供图:受访者
来源: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