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一次次冒严寒、踏风雪来到一户户普通百姓家中,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
温暖的话语,和蔼的笑容,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一往情深。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生动展示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中国妇女报推出系列报道《喜讯捎给总书记——回访习近平看望慰问过的家庭·续篇2023》,全媒体记者再次启程,以实地回访的形式,走进一个个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家庭,看看他们的家庭变迁,分享他们的喜悦,聆听他们的心声……
盛夏的牡丹社区,绿树成荫,鲜花竞相开放。宽敞平坦的柏油路、鳞次栉比的红楼和点缀其间的文化广场、休闲凉亭使这个昔日的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社区活动中心时不时传来居民的欢声笑语,旁边的“梧桐书房”更是吸引来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在此品味书香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社区正对面一棵丁香树下,李水和小区里的老街坊邻居时常在这纳凉。当年总书记就是站在这棵丁香树下对大家说:“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李水对总书记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忆犹新。总书记的深情惦念,殷殷嘱托,让他暖在心头。
坐在这颗丁香树下和大伙聊家常,李水总是三句话不离总书记,不离社区巨大变化和自己现在的新生活。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共有3000多户居民,近年来经过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改善,成为基层治理示范社区。
2022年8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牡丹社区,了解基层党建、为民服务等情况。随后,总书记走进了李水家里与他们一家拉家常,谈起当年的幸福时刻,李水打开了话匣子。
感动
“我给你们带来一位尊贵的客人!”随着牡丹社区书记王晖的介绍,总书记笑容满面地走进了李水的家。李水和老伴儿张云秀赶快把总书记迎了进来。“看到总书记,当时特别紧张,总书记能来普通老百姓家串门,我真是太幸运了。”当看到总书记如此和蔼可亲,张云秀的紧张一下子就消失了。
“你家用的是燃气还是煤气?”进屋后,总书记直奔厨房。“我们现在已经全都改造成燃气了。”总书记听了点点头。紧接着总书记又来到了北屋。看到李水家的床又大又长,总书记问:“这是火炕吗?”张云秀连忙答道:“总书记,这不是火炕,是个榻榻米!”
随后,总书记来到南屋和李水的老伴、儿子儿媳、小外孙坐在一起唠起了家常。“你们老两口有没有劳保?工资多少钱?”当听到老两口月收入达到8000多元,晚年生活幸福有保障时,十分高兴。当总书记得知李水的儿子是一名律师、儿媳是思政教师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与他们交流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并鼓励他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同时要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临行前,总书记放心不下又来到了北屋,关心地问冬天屋子冷不冷。张云秀告诉记者,总书记进来的时候没看到屋子里的暖气,所以一直惦记着,当时,她察觉出了总书记的担心,于是主动跟总书记说,现在暖气都改成了地暖,听到这儿,总书记才放心地点了点头。“总书记一进屋就关心我们的生活安全问题,还始终惦记着我们冬天的取暖问题,一个个细节让人非常感动。”张云秀感慨地说。
变化
今年78岁的李水和79岁的张云秀老两口精神矍铄,自从总书记来串门之后,他们的心情变得更好了。“主席都到咱家来了,咱更得好好生活。”朴实的话语吐露出老两口的心声。
记者看到,在南屋的墙上,挂着总书记当时来唠家常的合影,全家人围坐在总书记身旁,气氛和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电视柜上还摆放着几个小相框,每天李水都拿起小相框坐在当年的位置,仔细地回味当时幸福的点滴。
“现在我都不去北屋住了,晚上我就躺在这沙发上,看看电视,吹着空调,日子过得美着嘞!”李水感受到,不仅自己的小家日子越过越红火,社区大家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惠民举措也让他们这些老住户暖到了心坎里。
牡丹社区居住的大多是沈阳飞机制造厂的老员工,由于社区脏乱差,1992年李水一家人从牡丹社区搬到了其他地区居住。虽然人离开了社区,但心里始终惦念着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每年李水和老伴都回到社区缴纳党费,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步伐越来越快,老两口发现牡丹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一点儿不比封闭社区差。老两口一商量,2021年又重新搬回了牡丹社区。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殷殷嘱托背后是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牡丹社区在前期对老旧社区改造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天比一天好的计划,持续开展线缆入地防水、节能道路以及绿地改造。社区新换了路灯,新增了一个小广场,还在外墙体加了保温层。
“咱老两口哪儿都不去了,就在牡丹小区安享晚年。”老两口笑着说。
幸福
牡丹社区老年人多,近年来社区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养老食堂、康复室、住院室等,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牡丹社区考察时,专门到老年餐厅向正在用餐的老人们询问饭菜价格贵不贵,社区服务好不好,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
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功能。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社区要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了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社区专门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康复理疗等在社区里就可以解决,同时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的问题,社区还与三甲医院联系构建医养结合机制,每周三医生都会来社区为老年人进行健康监测,实现了“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
“现在咱们社区居民的自豪感可强了!”如今的牡丹社区不仅居住环境更好了,社区食堂、图书阅览室、幸福课堂等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配套设施让大家切实地感受到了党对百姓的关心与关爱。“我们要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更要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功能,用心用情用力为百姓服务。”王晖信心满满地说。
儿子儿媳事业有成,小外孙乖巧懂事,生活稳定有保障,居住环境日新月异,李水老两口满意而知足。“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这么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的日子一定会比牡丹花还要美丽。”老两口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手记
老小区的新日子
牡丹社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老年人约占四成。从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的“绿美净”,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和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决心。总书记在牡丹社区考察时强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将人民的幸福感放在首位,作为衡量政府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枝一叶总关情,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老人的养老、子女的教育等民生问题是总书记最惦念的,一句句直抵心窝的问候,让大家倍感温暖;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总书记总是挂念在心。当了解到现在孩子上学有着落,老人看病有托底,邻里和睦就像一家人。看到老百姓的日子和美兴旺时,总书记才放心。
近年来,牡丹社区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聚焦民情民生,脚踏实地,切实提升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注意到,牡丹社区的改造不仅停留在基础设施上,还通过改善社区服务来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基层社区工作的目标,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务民生,就是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最好回应。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