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是盛夏时节,但地处古“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坐落于云贵高原西北部的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仍凉风习习。
在甘家寨新建村的主干道旁,一幢幢排布整齐的青瓦白墙式小楼,一辆辆停靠在路边的私家车和白墙上印着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 无不昭示着“涅槃重生”的甘家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在证明着甘家寨村村民们如今已经过上了幸福日子。
|
如今的甘家寨主干道 |
沿着主干道的柏油马路缓步行进,便来到甘家寨村的小广场。广场上孩子们在嬉戏打闹,三五位老人坐在长椅上唠着家常,椅子前还晾晒着当地著名的青花椒。如今,距离鲁甸6.5级地震虽然已过去了9个年头,但广场旁伫立着的石碑上“甘家寨灾后重建纪念碑”的几个字,时刻在提醒着甘家寨村民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因牵挂灾区群众生活和灾后恢复重建,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鲁甸县龙头山镇,在受损严重变形的龙头山镇镇政府大门废墟前,他强调,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在甘家寨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总书记察看了临时党支部、警务室、消防室,并接连走进5个帐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
震后9年间,甘家寨的干部群众始终铭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艰辛付出、顽强拼搏,实现了家园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双重胜利,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没有击垮我们的信念”
甘正芬家正是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的第二户人家,在甘正芬家的帐篷前,总书记握着甘正芬和她老伴儿的手,向他们问好,随后走进帐篷。“我记得,总书记进来以后,就坐在我们的简易床上,一边说着话,一边摸了摸棉被,问我们‘暖和不暖和’,又指着帐篷问‘都加厚了?’”尽管已时隔多年,当时的每一幕依然深深镌刻在甘正芬脑海里。
在甘正芬家客厅墙上的显眼位置还挂着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住在帐篷里的甘正芬和邹体富两位老人的照片。前不久,邹体富因病离世,甘正芬和大儿子邹家荣接受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
|
甘正芬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初看望两位老人的照片。 |
回忆起9年前地震发生时的情景,甘正芬仍记忆犹新:“我和我老伴儿那会儿正在山上采着花椒,土地忽然就震动起来,所有的花椒树都倒向一边,我一下没踩稳,滑到了山下的河谷里,石块和泥土埋到了胸口。好在老伴儿当时拼了命把我给救了出来,可是等我们爬出来之后才发现家里的房子已经被震垮了,什么都没有了。”
2014年8月3日,6.5级地震突袭云南鲁甸,位于震中龙头山镇的甘家寨遭遇重创,被滑坡体整体掩埋。甘正芬的女儿、二儿媳与时年11岁的孙子在地震中遇难。
回想到与亲人阴阳两隔,甘正芬的声音也哽咽起来,一边从衣服口袋里掏出手帕擦拭着眼泪,一边继续说道:“我当时右腿受了伤,被送到医院住院。在医院住了18天后,政府安排我们住进了临时安置点的帐篷,给我们送来了棉被和电热毯。那段时间一想起地震的事情就难受,吃不进饭,感觉生活没了念想。直到后来总书记来看望我们的时候,才让我对生活重新充满信心。”
最让甘正芬感动的是,在得知邹体富的手还带着伤时,总书记轻轻地扶着他的胳膊,关切地询问起伤情。“总书记问的都是我们的困难,每句话都说到我的心坎儿里去,很暖和。总书记安慰我们说党和政府会给我们建新房,让我们‘住好、吃好、穿好’,还鼓励我们‘对今后的美好生活要充满信心’。”甘正芬说,“总书记离开我们家的帐篷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那时才真正感觉到,总书记来了,我们真的有主心骨了!”
“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没有击垮我们的信念。”邹家荣说,“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尽管如此,我们都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等靠要’。我在帐篷里住了两个月就出去找活儿干了。我找了个看守电厂的工作,一个月工资1000元。同时,我又花了3100元买了十几只羊来养。两年后这十几只羊卖了将近5万元,加上看守电厂的工资总共赚了7万多块钱哩!”
“‘住好、吃好、穿好’已经实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不仅是甘家寨,昭通市、县、乡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龙头山建设中累计投资近30亿元,以民房重建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医疗、交通、饮水、通信网络等民生项目。“我们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紧围绕‘三个一定’开展工作,紧扣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对标对表各项政策措施,做到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两促进、两不误。”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书记、主任管彦鹏说。地震发生后,龙头山镇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方式,总计建了8个集中安置点,完成房屋重建15760户,加固516户。最后,15744户居民如期顺利搬入新家。学校、医院等重要民生项目高质量完工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户户安居、家家有业的“重生并超越”的目标。
2015年12月,甘家寨全村89户267人都搬进了新家,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当时甘正芬家的建房补贴共计8.5万元,如今住在占地面积60平方米的小洋房里,学校、医院和集市就在家门口,生活十分便利。
“我们每户受灾群众都领到了相应的补助,还有贷款支持。现在,村里80多户人都搬进了新盖的小白楼。我老伴儿还把总书记来看望我们的照片,挂在了客厅正中的墙上,每每看到这张照片,都让我觉得生活更有盼头。”甘正芬激动地说。
以前的甘家寨村建在半山腰上,小孩子天不亮就要起床,走10公里山路去上学;就连看个病也要走3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这里之后,家后面就是小学,接送小孩只需要几分钟;生病了还有家庭医生上门量血压、开药方。集贸市场、文化活动广场全都在家门口。生活真的像总书记说的那样越来越好了。”邹家荣说。
“我家现在人丁兴旺,四世同堂,有11个重孙,儿孙个个都孝顺得很。”甘正芬直言这些年村里变化非常大,“总书记说的‘住好、吃好、穿好’已经实现了,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甘正芬的儿孙们也有各自的生活,日子过得愈发红火。大儿子邹家荣在社区担任组织委员,二儿子邹家贵跑农村客运,孙子邹建国组建车队跑货运,孙媳妇经营椒林鸡火锅店。
“邹建国把乡亲们自家买的车集在一起,组建起一支约有30辆车的货运车队,长期拉运沙石料等。买一辆车50万元左右,两年左右就可以回本了。”邹家荣介绍说,车队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同为甘家寨村民的李勤巧,今年已经68岁,搬到新居后,除了照顾孙子,空余时间就到房前的小广场和其他村民聊聊天。“在党和政府还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们不仅住进了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还帮我们修得这么好,我实在是太满意了。”
“小花椒发挥大作用,为乡亲们打开致富的大门”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市鲁甸县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就当地实情指出了“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发展方向。鲁甸县各级干部群众深受启发,奋力推动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把“小小花椒树”做大做强。
地处金沙江、牛栏江干热河谷地带的鲁甸,是种植花椒的最佳之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变成了龙头山镇经济振兴、增收致富的现实写照,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业,现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现在鲁甸县已建成龙头山万亩花椒基地、小寨至龙头山峡谷10里花椒长廊、梭山4.6万亩花椒产业带、江底花椒高标准示范基地,建成花椒产业科技示范样板25个,花椒产业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产量1.02万吨,实现产值9.59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7.5%,带动种植农户4.2万户18万余人增加收入。”龙头山镇宣传委员申开品介绍说。
培训新技术,引试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在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进程中,鲁甸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花椒产业。2018年以来,在海拔1700米至2400米区域种植雪椒7万亩,填补了鲁甸县高二半山区没有种植花椒的空白,大大提升了花椒的产量。
随着种花椒的村民越来越多,鲁甸县还通过创新模式,发展组建了一支由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种植大户等80余人组成的花椒技术辅导员队伍,免费送管护要领、药剂、工具和技术到田间地头,示范带动广大椒农专业化种植、科学管护。如今,全县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种植户超1000户、5万元以上的超1万户。
此外,鲁甸县还积极拓宽产业链,与企业合作研制了花椒精油、花椒洗发水、花椒沐浴露等青花椒深加工产品。“我们县现在正在跟西南大学合作开发花椒的精深加工产品,现在已经成功研制出比较畅销的含花椒的火锅底料外,还有用来祛风湿的花椒足浴包等。未来,我们准备在花椒的药用价值方面进行深度提炼,真正让小花椒发挥大作用,让花椒这把‘金钥匙’为乡亲们打开致富的大门。”申开品说。
记者手记
从“消失的村庄”到如今的幸福家园
侯文雅
距离鲁甸“8·03”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9个年头,初到甘家寨村之时,记者便被周围的环境深深震撼到,曾经满目疮痍的家园如今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整齐的房屋,郁郁葱葱的绿化,家家户户精心装扮的小院,很难让人把眼前的景象和9年前那个“消失的村庄”联系起来。
让人更加欣喜的是,甘家寨村的干部群众坚定不屈的意志和决心。9年来,甘家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的要求,紧扣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对标对表各项政策措施,做到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两促进、两不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不畏艰辛,重建家园,让新生活从废墟中崛起。
如今的甘家寨村,处处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甘正芬的子女和后代们有的开饭店,有的跑运输,有的开民宿。她自己也会帮人看管建筑材料、纳鞋底、剥核桃,每年平均下来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以前从未出过远门的甘正芬现在有条件走出去看看了,今年还实现了去北京旅游的梦想。甘正芬主动和记者分享在北京旅游时拍的照片,言语里满是激动与喜悦。
一诺千金。如今,总书记说的“住好、吃好、穿好”已经成为现实。从废墟中重生的鲁甸县的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也实现了蝶变。相信鲁甸人民今后仍会一如既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秉持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感恩奋进,把鲁甸建设成为一个人人幸福的美丽家园。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侯文雅、记者 周玉林
摄影: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侯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