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的田地里,稻浪滚滚,收割机来回穿梭,又是一个丰收年。夏海斌和妻子扶晓萍是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陡山河乡烂泥冲村的村民,他们创办了新县启胜家庭农场,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们以勤劳和智慧扣开了幸福之门。
相互扶持,家庭幸福
夏海斌和扶晓萍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夏海斌回忆说:“当时我父亲已生病多年,家里贫困,所以我跟她说,你跟我结婚会吃苦受累的。但她说看重的是我这个人,她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她相信我们只要好好干,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这段感人的经历发生在2007年,他们在那一年结成了夫妻。
结婚之后,因为家里老人需要照顾,夫妻俩放弃了外出打工赚钱的机会,选择留在家中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寻找致富门路。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互相照顾就是幸福,慢慢往前走就会好起来。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扶晓萍说。
夫妻俩养过鸡、猪,也卖过鱼。他们开垦了村里因劳动力外流而荒废的土地,从开始的几十亩,到后来的几百亩,逐渐扩大种植面积。扶晓萍还在家附近开了一家小饭店。虽然辛苦忙碌,但夫妻俩朝着要富起来的目标努力奋斗,也是苦中有甜。
2010年,他们的大儿子夏金辉出生,两年后,小儿子夏金雷出生。两个孩子的到来,成为了夫妻俩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他们更加忙碌了,但努力奋斗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2017年7月的一个雨夜。外出的夏海斌急着往家里赶。可他驾驶的农用车却坏在了半路上,怎么也处理不了。他打电话告诉妻子当晚可能无法回家了。让夏海斌没有想到的是,妻子竟然冒着大雨,骑着摩托车来接他回家。两人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
2020年的冬天,夏海斌干活时不小心被机械弄伤了手,需要在市里的医院接受治疗。扶晓萍每天去看望丈夫,同时要经营饭店,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那段艰难时期,夏海斌看到妻子明显变瘦了,但她总是充满笑容地应付着各种事情。
夏海斌说:“这些经历让我很感动,我有这么好的妻子,一定要好好珍惜我们的家。”
他们的两个孩子看到了父母的辛苦,也看到了父母的相互扶持。孩子们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还经常帮家里干活。他们的小儿子从小就学会了照顾长期卧床的爷爷,为他端水端饭,陪他聊天。如今,大儿子已经能给爷爷洗澡和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了。大儿子考入初中后成为住校生,他在学校过着节俭的生活,因为他明白父母挣钱的辛苦。
夏海斌的母亲身体虚弱,她看到年幼的孙子照顾爷爷,感到非常心疼,就忍着病痛帮助儿媳妇做家务。夏海斌的父亲对自己无法帮到家里感到不安,但扶晓萍总是耐心地劝解他:“您身体不好,我们应该照顾您……”扶晓萍一直用心地照顾两位老人,提前准备好他们用的东西,自己无论多忙都会及时带他们就医。夫妻俩也会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去城里逛逛,拓宽他们的视野。他们都觉得,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真正的幸福。
乐于助人,传递幸福
要富“口袋”,必须先富“脑袋”。为了科学种地,夏海斌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类科技培训班。“我很感谢政府好政策的扶持、为农民提供的切实帮助。我希望自己能起到带头作用,能帮助到更多人。”夏海斌说。
夏海斌凭着“钻劲儿”掌握了农业机械耕作、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种植等技术,成为村民们羡慕的“能人”。2014年,夫妻俩创办了新县启胜家庭农场,开始示范种植优质水稻。他们陆续购置了收割机、微耕机、插秧机、担架式植保机等农业机械。夏海斌算了一笔账,过去用手摇或电动式喷雾器施药,每亩地的人工成本是16元。而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农药200亩,通常由三人操作,每人每天工钱200元,这样折算下来每亩地只要3元,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6年,夏海斌光荣入党,还在陡山河乡“三星联创”活动中被授予“勤劳致富之星”称号。2017年,新县启胜家庭农场被确定为新县第一家再生稻种植试点,并承担了信阳市农科院的种植实验任务。2018年,该农场示范种植了100亩两个品种的再生稻,甄选出了适合新县种植的再生稻品种。
作为一名先富起来的共产党员,夏海斌心里时刻装着大家,积极带领烂泥冲村民迈上富裕的大道。夫妻俩积极协助村委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烂泥冲村将部分村集体经济的项目资金投入到再生稻产业中,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同时注册了“烂泥冲大米”商标。2020年,烂泥冲村实施了再生稻加工配套设施项目,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促进了村民的就业。
夫妻俩流转土地实行水稻规模化种植,解决了部分村里人的就业问题,也助力周边村民增加收入。夏海斌一家还无偿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
夏海斌一家乐于助人,不断向身边人传递着幸福。每当村中的老人需要去城里看病时,夫妻俩总是主动帮忙,开车带老人前往城里的医院就医。
夏海斌和扶晓萍是新时期科技兴农的典型,这对农民夫妻相互扶持,凭着不怕累的干劲儿,不怕难的钻劲儿,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2023年5月,夏海斌家庭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
作者:解琳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