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呀蒸呀,蒸花馍,蒸出一年的好生活……”
韩彤彤1985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她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喜欢上了花馍制作。在韩彤彤童年的记忆中,逢年过节,母亲总会带着她和妹妹一起制作花馍。
韩彤彤记得有一年过中秋节,母亲用面团制作了一只猴子和一轮圆圆的月亮。到了晚上,她和妹妹拿着“猴子月亮”花馍跑到大街上和小伙伴一起追逐玩耍,大家都特别羡慕她们手里的花馍,韩彤彤感到特别自豪。从那时起,韩彤彤就喜欢上了花馍,也跟着母亲学习制作一些小玩意。
家庭是坚守的后盾
韩彤彤中学毕业后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那里她遇见了爱人董吉欣。“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人很踏实稳重,也有责任心,还特别孝顺。”韩彤彤说。
2011年,韩彤彤和董吉欣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喜结连理。第二年,他们的儿子董一韩出生。“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我们的家庭就是和睦幸福的三口之家。”董吉欣说。
2015年,韩彤彤跟董吉欣一起创办了花馍工作室。花馍也叫面花,历史悠久,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花馍看着简单,制作工序却十分复杂。花馍用于表达祝福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喜庆日子,都能派上用场。如今,花馍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夫妻俩刻苦钻研,在花馍的制作上精益求精,在市场销售方面也创新思路,还把花馍做成“生日蛋糕”。创业之初,夫妻二人信心满满。
“这哪里是蛋糕啊,这不就是个馒头吗?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蛋糕,还是去蛋糕店定制奶油蛋糕吧。”有一次,听到顾客这样说之后,韩彤彤情绪低落起来。
“每天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些话。最无奈的是没有人认识花馍,当然也不会有经济效益,这让我备受打击,想要放弃。”韩彤彤说。
“妈妈,这么好吃好看的花馍还怕没有人喜欢吗?我那么挑食都觉得很好吃,以后肯定会有更多小朋友喜欢的,我们坚持一下就会好的。”儿子的话质朴而温暖。
董吉欣拍着韩彤彤的肩膀说:“既然大家都不认识花馍,我们就要走出去,通过各种渠道让人们了解花馍的历史。相信通过我们的宣传推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最艰难的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把它做好。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一定要有一颗坚强的心。”从此,一家人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花馍的历史。
董吉欣和韩彤彤经常到大自然中,观察花鸟虫鱼的状态,在观察中寻找创作灵感。韩彤彤通宵达旦实验、研发新品,董吉欣总是默默陪伴,在实验失败时,给她加油。
韩彤彤研发制作的果蔬汁花馍颠覆了传统的口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榨汁和面,选用劲道的上等面粉,再配上山鸡蛋、蜂蜜、花生油等原料,制作出的花馍色彩质朴自然,营养更加丰富,尤其受到老人和孩子的喜爱。
“在我们创业初期,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每当我犹豫的时候,他都会在背后默默支持我、鼓励我,让我重拾信心,勇往直前。”韩彤彤继续在花馍的造型上大胆创新,赋予作品旺盛的生命力。
“我感觉最好的夫妻关系就是共同成长,彼此成就,共同经营好自己的小家,这样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大家庭。”韩彤彤说。
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2020年,在第二届石家庄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中,韩彤彤和董吉欣的花馍作品《如意》获得了优秀奖。2022年,他们代表河北省参加“花开盛世·荣耀中华”全国面塑大展,两个人的作品都得以入选并被永久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所谓传承,就是把老手艺继承下来并传下去;所谓传播,就是把老手艺的‘好’告诉给更多的人。”韩彤彤和董吉欣在石家庄小学等学校做兼职老师,教授花馍制作技艺,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他们还通过参加比赛、展会、展演、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花馍技艺。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他们制作了《武汉加油,中国必胜》《“罩”顾自己》《“鼠”你最美》等抗疫作品,鼓励大家战胜困难。
他们还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教学,让人们在家里动手制作花馍,为花馍爱好者、创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带领大家传承传统技艺。如今,他们已培训1000多人,带动500多位妇女姐妹实现再就业。
“现在学习花馍制作的人越来越多了,希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韩彤彤说。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夫妻俩也很有共识,他们深知,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夫妻俩积极参与“善行使者”等公益活动,孩子也参与了“少年公益行”等活动。“家庭教育一方面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做人的教育。我们都觉得重要的是做人方面的教育,孩子长大后能做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做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辛勤耕耘结下硕果。韩彤彤在河北省“寻找今日织女星”活动中,荣获“巧女星”称号,目前她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项目市级传承人。2023年5月,韩彤彤家庭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资料来源: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