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最美我的家 > 家规家训亮家风 | 孔孟之乡文脉盛 优良家风代代传
  • 家规家训亮家风 | 孔孟之乡文脉盛 优良家风代代传

    2025-01-23 09:58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世代延续的精神印记,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山东济宁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交汇于此。近年来,济宁市妇联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规家训,以文化赋能家风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依托“源头活水”寻家规家训

      济宁市坚持多年开展“立家训育家风”主题活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挖家规家训文化内涵,把抽象的思想文化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

      专业力量阐释。在全市启动文化资源挖掘整理计划,依托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儒学研究机构,挖掘整理出“圣人家风研究——孔颜曾孟四氏家学、家教、家风”“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风”等先贤家规家训,出版《中华礼乐文明大系》等涉及家风文化图书100余部。

      文化内核引领。各县市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挖掘当地文化中的家风因素,运河文化的开放包容、自强不息,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亲仁善邻,孝贤文化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的革命薪火、家国情怀……口口相传、代代相承。将订立家规家训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提炼出具有各地文化内涵的家规家训。

      群众自觉传承。鼓励广大家庭积极参与“群众最喜欢的家规家训”征集等主题活动,“耕读传家,修身养性”,“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家庭通过长辈口述、家人共议等形式,在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寻找挖掘。妇联组织以书法、剪纸等形式展示好家规、好家训,引领带动更多的家庭传承好家风。近年来,共帮助村民梳理遗失家规家训1300余条,书写家训格言10000余条,装裱家规家训5000余幅。

      

      

      

      打造多维场景“展”家规家训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济宁市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创新性搭建各类贴近群众、触手可及的线上线下空间,将家规家训亮上墙、展出来,营造处处有家训、人人学家规的良好氛围。

      家门口展示。将家规家训文化有效融入各类村史馆、“微家风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精心打造“家风笑脸墙”“家规家训”一条街,在社区村庄主街道晒出优秀家规家训,在每户门前制作家规家训宣传栏,营造“出门有榜样,抬头见家训”的文化场景。

      公共空间嵌入。有效利用各级图书馆、博物馆、公交站亭等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家规家训故事、标语上墙或微视频展示等形式合理嵌入,依托全市已建成的30余处标准化城市书房,打造家规家训“十五分钟文化圈”,推动孔子研究院在各地挂牌成立十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传播家规家训文化。

      线上平台共享。打造全市新媒体矩阵,各级妇联通过举办“传承中华好家风”线上宣讲,打造家规家训精品课程,进行线上展播,点击量超1000万人次;通过征集亲子诵读视频、微信群分享等方式,实现家庭亲子阅读家规家训故事“云分享”,让“微阅读”力量点亮家风传承新风尚。

      

      

      

      提供多元服务“传”良好家风

      打造多元化的传播路径,沉浸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不同人群,精准化开展各具特色的家规家训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习优良家风。

      建强宣讲队伍。针对不同对象,统筹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吸纳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科普志愿者、“最美家庭”代表等人员,在全市建立200多支5000余人的家规家训宣讲队伍,引导广大群众争做优良家风的践行者。

      聚焦重点人群。依托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开设《孔子家风及其当代价值》、现场体验教学等课程,组织党员干部参加政德教育;联合市纪委开展“清风润家 同心向廉”家庭助廉座谈活动,积极培育党员干部良好家风。面向少年儿童,开展“跟着孔子去研学”“重走孟母三迁路”等研学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争做“五育”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创新活动方式。将家规家训故事融入传统曲艺、情景话剧等艺术形式,创新“文艺+宣讲”,通过快板快书、三句半、小戏小剧面向群众进行展演,开展故事分享会、百场家风故事进乡村等宣讲活动,打造“邹鲁传家风”“鱼声慧她·诵传家风”“母子传承国学”等一批家风活动品牌。

      润物无声,最是家风能致远。济宁市各级妇联将持续弘扬新时代好家风,让家规家训家风文化在孔孟大地绽放文明之花。

      

      来源:圣城女性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