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生的老师,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用实际行动教会了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并一直支持他们求学,关注着他们的成长。而孩子们也从不善言谈的父母身上学会了承担责任与努力奋斗。
如今,陈盛奎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出身农村的孩子们,沐浴着山风长大,四周的大山阻隔了他们的视线,但书本中的知识让他们的眼睛越过大山,看到远方。
2021年,陈盛奎的儿子陈时鑫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22年,陈盛奎的妻子罗修英荣获四川省“最美母亲”称号。陈盛奎家庭被推选为四川省“最美家庭”。
“子女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陈盛奎的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高阳街道石长屯社区9组,原来这里叫阿普路村。早年,生活在大凉山村庄里的人家大多生活不富裕。陈盛奎出生于1964年,读书时虽然成绩优秀,但读到初中就无奈辍学了。回家后,他踏踏实实地学了几年木匠手艺,有了一技之长。经人介绍,陈盛奎认识了小自己两岁的姑娘罗修英。罗修英是当时村里少有的读到初中的女孩,她看重陈盛奎人好、有手艺。这样两个当时农村高学历的青年互相爱慕,喜结连理。
陈盛奎和罗修英育有三个子女,大女儿陈凤霞、二女儿陈凤琼和儿子陈时鑫。夫妻俩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赚钱,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改变命运。
早年村里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陈盛奎是其中之一。在家附近,或者不同城市的工地上干活,无论多辛苦,他都咬牙挺住,自己在外面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里,希望家人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孩子们能好好读书。罗修英辛苦经营家中田地,照顾公公婆婆和年幼的孩子。
“我们都是普通农民,靠自己的双手努力生活,供养子女读书。他们能读到哪里,我们就供到哪里。子女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陈盛奎和罗修英说。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他们勤俭持家,教育三个子女好好读书,也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们努力奋斗的品格。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家人都是我前行的动力源泉。”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在外打工的父亲很少回家,母亲从早到晚好像总是有做不完的农活,后来奶奶生病瘫痪在床,为了给奶奶看病,家里借了很多钱,母亲也更忙碌了。孩子们都很懂事,完成作业后,就帮家里干活,打猪草、插秧、割水稻……小小年纪都能干得有模有样。
作为家中最大的孩子,1990年出生的陈凤霞懂事很早。她从小就能帮妈妈干农活,还会照顾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和更小的弟弟,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夏天,她带着妹妹背着地里摘下来的黄瓜、西红柿到很远的市场去卖,卖完赚到钱了,连个包子或饼什么的也没舍得买,又带着妹妹走了很远的山路回家。
“干农活、照顾卧床的奶奶,还要给我们做饭……从小我看到母亲起早贪黑,忙碌不停。从母亲身上,我学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并用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以来,我学习挺努力的,但是有些学科总感觉吃力,弄不懂。母亲文化不高,不能辅导我的功课,很多时候我就自己慢慢摸索。”陈凤霞说。她中学毕业后考到了当时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家人一直给予我支持与帮助,他们是我前行的动力源泉。同时,我也越来越相信,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陈凤霞也将外面的信息带给了弟弟妹妹,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望向世界的窗户。
大学毕业后,陈凤霞在北京等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乡,找到了热爱的事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养育着两个可爱的孩子。
陈凤琼中学毕业后考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来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也靠读书改变了命运。
陈凤琼说 :“我们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耕作、收获……母亲年复一年地在地里干农活,她用实际行动让我相信,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费。家里即便生活非常困难,父母也没有让我们辍学,还一直告诉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父母会一直都支持我们。在学习方面,父母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要我们认真完成作业,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过长。”
“我体验过农民工的一天。那一天的经历让我很受触动。”
“我的家乡在四川大凉山的阿普路村,我家就在山脚下,爬上山可以看到县城的全貌,县城被山包围着,山的那边还是山……”
生活在大山里的陈时鑫比大姐小9岁,比二姐小7岁,从小得到了两个姐姐的照顾。但即便是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也没有得到特别的溺爱。小时候,他在课余时间去抓泥鳅、摘茶叶、捡蘑菇,再步行到县城去卖,赚到几块钱,作为自己的零花钱。家里插秧、种地这些农活他也都干过。陈时鑫反而觉得干农活的艰辛体验和读书的乐趣体验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并且会带来快乐。
他说:“童年记忆深刻的事情有很多,还记得农忙时,我们一家人在地里种玉米、在田里割水稻。过年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那些温馨的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不太擅长表达。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他们艰辛地撑起家,含辛茹苦将我们养育成人,也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陈时鑫的小学是在村里的学校念的,初中去了县城的中学读书,高中时考上了成都的学校。读初中时,为了节省在县城租房的费用,他每天骑车十几公里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冬天,脚上会长冻疮 ;夏天,遇到下大雨的天气,就一边蹬着单车,一边擦去脸上的雨水。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经历很艰苦,但是这就是当时我们大凉山孩子的日常,很多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其实我们多了一些生活上的磨砺。”陈时鑫说。
陈时鑫读中学时,有一次老师留作业,让学生们做一次职业体验,并写一篇作文。他跟着父亲去体验了一天的工作。“冬天,天还没亮,我就跟着父亲出发,去他打工的建筑工地了。我还记得那天刮了很大的风。我看到父亲在户外的架子上工作,衣服被刮破了,风吹着他卖力干活的手,那确实是一双劳动人民的手……同学们体验的大都是医生、警察这样的职业,我体验的是农民工的一天。那一天的经历让我很受触动,多年以后,快乐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都会带给我无穷的力量。”陈时鑫说。
“永远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还有阳光。”
2018年高考,陈时鑫考入南京大学,攻读自己心仪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父母希望我未来成为一名教师或者医生,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认知中,可能只有这样的职业是光鲜和稳定的。但其实我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呼唤,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父母很开明,一直支持我的选择。”
去南京读大学,陈时鑫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南京大学的“雨花斑斓成长计划”面向全体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学生,开展了一系列能力培养提升的培训课程,包括素描、油画、礼仪课程,还有计算机教学,而且全部是免费的。陈时鑫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素描课程,他也喜爱书法,热爱音乐……这些爱好,丰富了他的大学生活。
陈时鑫每次回家都有新体会,那就是大凉山正在一天天变得繁荣和美好。“如今,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村里的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也有机会去县城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特长。很多家庭都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盖上了小楼房。”
陈时鑫也希望自己能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读初中时,有公益组织帮助我确定了‘一对一’的资助,每个学期都会给我捐赠一些生活费,资助人也会和我通信。我非常感谢来自社会的温暖。”读大学之后,带着感恩的心,陈时鑫也在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参加针对家乡学子的经验分享会等公益活动,还有志愿填报的分享活动……他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能够帮助到更多人。
“从祖国大西南的阿普路村小学,到冕宁县第二中学,到成都市石室中学,再到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我走了一条很长的路。出身农村的我,沐浴着山风长大。四周的大山阻隔着我的视线,高海拔的阳光让我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书本中的知识让我的眼睛变得明亮。”2022 年,陈时鑫在自己的毕业论文致谢中写下这段文字。
学期综合评价优秀、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获评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勤工俭学负担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大学四年,陈时鑫交上了丰厚的人生答卷。
大学毕业后,陈时鑫有机会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去不去读博士这件事上,我确实犹豫了一段时间。我本来想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也能回馈家乡,照顾父母。但是父母说,这么好的机会不去多可惜,能读到哪就去哪。我能理解父母,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可能比不上城里一些同学的家长,但他们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我自己也觉得这个机会失去了,可能再也回不来了,最终选择去读博士。”
如今,陈时鑫在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潜心深造,他希望学成之后为祖国和家乡建设贡献青春和智慧。
2024年11月9日是陈时鑫25岁的生日,他对自己寄语希望 :“要不断努力,永远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还有阳光。”
或许,这也是这个普通家庭带给我们的朴素启示吧。
文:解琳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