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一幢3层的楼房映入眼帘,门前竹竿上晾晒着染好的布料,这便是黎凤珍的家。
黎凤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瑶寨村一位50多岁的白裤瑶妇女,她从小就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在丈夫和子女的鼓励下,黎凤珍在家乡开办的手工染坊规模越做越大。她欣慰地说:“我有信心做好瑶族服饰文化产业,让我的家庭幸福,也让瑶寨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今年春节假期过后,黎凤珍在她家乡的工作室里忙碌着。每年最靠近正月十五的圩日是白裤瑶民众赶年街的日子,人们会盛装参加这个当地自发形成的春节传统民俗活动。在这之前,黎凤珍会忙里忙外,为年街节的瑶族妇女赶制裙子。她开心地说 :“我们的白裤瑶服饰是非常特别的,制作过程很复杂,需要耐心和技巧。”
有了当地政府和家人支持,黎凤珍经过 30多年的学习实践,在沿袭瑶族服饰制作、传承技艺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一次入户调查,让家庭染坊迎来新生机
8岁时,小小的黎凤珍就开始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瑶族服饰制作技艺。13岁时,她已经基本掌握了染料采集制作、纺纱织布、浸染、粘膏画、刺绣、缝制等30多道服饰制作工序,还特别擅长刺绣、浸染等手工技艺。
随着富民政策措施出台实施,原本“围着锅碗瓢盆转”的黎凤珍决心顺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自家开设土布染坊,帮助她的家庭纾困增收。她把这一想法告诉丈夫黎金保。黎金保说 :“我的爱人从小就爱学习、吃苦耐劳。她的勤劳智慧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幸福。”
在丈夫的支持下,黎凤珍于 2004 年在家开设了土布染坊,希望找到创业的“金钥匙”。然而创业伊始,染坊的生意并不景气。她回忆说道 :“那时候,我有手艺却没有资金,染坊很破旧,产量很小,遇到下雨天,屋内还会渗雨。”
2015年,南丹县精准扶贫工作队的一次入户调查改变了黎凤珍和她的家庭染坊的命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黎凤珍的染坊被列入 2016 年扶贫项目,染坊被重新命名为“南丹县瑶寨原生态蓝靛蜡染坊”。改造开业后,来自附近乡镇的乡亲们都把自家的布拿到黎凤珍的染坊染。随着订单越来越多,黎凤珍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9 年上半年,她和丈夫还购置了一辆汽车。
从一家富到家家富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抱着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的想法,黎凤珍和黎金保在自家生活改善后,开始走村串寨动员瑶族乡的妇女,特别是爱好刺绣的妇女,来家庭染坊领取手工制品后,带回家刺绣。
瑶族服饰制作技艺有其独到的特点,尤其是布料的漫染和手工刺绣图案十分精致。2019 年,黎凤珍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家乡想学习刺绣技艺的妇女,黎凤珍手把手地教她们。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八圩瑶族乡瑶寨村和周边村寨的脱贫户、易地搬迁户都来到黎凤珍的染坊领料加工。乡亲们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更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每当家人讲起黎凤珍,总是会提到她性格开朗、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不论是向自家孩子还是家乡妇女传授技艺,黎凤珍都能使他们收获颇多。黎凤珍介绍说 :“我在家庭染坊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向瑶寨村村民传授技能和知识,培养更多手工艺人。妇女们可以从染坊领取刺绣物料带回家制作,不限时、不限量,挣钱更加灵活。这为家乡妇女提供了一条家庭增收的渠道。”

2020年,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设立,包括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南丹县朵努手工坊和白裤瑶染坊3处就业车间,带动了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的100余户妇女实现居家就业,每年每人收入不少于3万元。同年,黎凤珍成为南丹县芒场中心小学、瑶寨小学的“瑶族刺绣传承班”授课老师,并在县域内开展瑶族服饰技艺传习活动。
2024年,黎凤珍入选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同年春天,在南丹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政协的支持下,黎凤珍白裤瑶民族服饰产业楼建成投产,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和南丹县白裤瑶文化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在该楼挂牌。
黎凤珍眼中的自己,仍是“大半辈子都在和瑶族服饰打交道”的朴实瑶族妇女。抱着从一家富到家家富的美好愿景,她和家人一道努力,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白裤瑶服饰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黎凤珍的家庭染坊参与培训的白裤瑶妇女已达3000余人。学徒黎生花说 :“我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白裤瑶文化。”四川内江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熊晴在黎凤珍的家庭染坊体验瑶族服饰制作后表示,她也想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黎凤珍的二女儿黎秋丽目前在湖北武汉读书,她坦言母亲对她的影响非常深。“妈妈是全国优秀农民工,也是河池市劳动模范。她和我的姐姐都是非遗传承人。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因为从小接触瑶族服饰相关的传统技艺,我发自内心地热爱本民族文化。”黎秋丽说,母亲总是告诉她,“要把白裤瑶族的民族文化分享给更多的同学,让家乡之外的人也了解到,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在黎凤珍的影响下,黎秋丽每逢假期都会回家帮忙,一边和母亲、姐姐学技艺,一边宣传自家厂房正在开展的传统服饰创新工作。
文:叶珊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