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最美我的家 > 姚克礼家庭:青山为证,续写护林故事
  • 姚克礼家庭:青山为证,续写护林故事

    2025-09-09 16:54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   夏日的大堡山林区郁郁葱葱,静谧中自有巍峨之势。年复一年地穿行于深山密林之间,以青春和奉献守护万亩山林的安宁—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大堡山林区护林员姚克礼一家两代人共同书写了守护绿色生态屏障的动人故事。

      今年5月,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2025年“最美家庭”,姚克礼等10户家庭光荣入选2025年“最美家庭”。

      在山林间走出路

      姚克礼一家生活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既有作为世居民族之一的仡佬族独具特色的精美服饰、珍贵文物、古老习俗,也有朴实善良的家风。

      姚克礼的父亲姚思学早年从当地考到北京当机械工人,1979年返乡生活。1981年,姚思学举家搬迁到大堡山林区,成为林场的“守护者”。大堡山林区地处武陵山区,海拔约1460米,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两个国有林场之一。

      当时的大堡山林区生活条件艰苦。山上无水、无电,只有几间石头砌成的毛坯房。姚思学每天往返20多公里巡山,脚底磨破了皮、磨出了血,硬是在山林间走出了一条条小路。大堡山林区森林广袤,经常会有毒蛇、野猪等野生动物,在巡山时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巡山路上体力消耗大,姚思学经常是早上进山,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口水,回到家时天已经完全黑透。有时候当天回不去,姚思学就住在山上,虽然站在山顶就能眺望到自己的家,但想要回家却不那么容易。

      为了护林方便,姚思学干脆把家安在林区,带着妻子卢喜娥和两个年幼的儿子搬进了山里。那一年,他们的大儿子姚远礼9岁、小儿子姚克礼3岁。

      在姚克礼童年的记忆中有两个场景印象尤为深刻。

      读小学时,他每天早上都要穿过林区,再翻过两座山头,步行10多公里才能到学校,下午放学时要再走一遍来时的路。

      “那时候,放学回家走在路上饿了,遇到野果就吃野果,遇到野菜就吃野菜。这片山林就像我的另一个家,也像一起长大的朋友,走到哪个角落都感到熟悉。”姚克礼说。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姚克礼小时候经常随父亲到林区巡山,看到父亲小心翼翼地为小树苗培土,那充满呵护的目光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这让他对这片森林有了不一样的情愫。

      姚克礼说:“当时林区大约有1万多亩地,还有很多地方是荒芜的,父亲就自己种植苗木。”自1982年秋季开始,姚思学开始一边采集种子,一边从农民手中购买优良种子。随后,他在春季育苗,年末将幼苗移栽到山林中。

      姚思学从早到晚巡山、植树,大部分家务落在了妻子的肩上。她整日忙碌,照顾丈夫和两个儿子的饮食起居,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她用自己的辛苦付出,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时光流逝,1998年初中毕业后,姚克礼到广东打工。从大山深处到喧嚣的城市,他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感受到初到异地的不适应。在广东,姚克礼偶然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女孩张柳妮,两个人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慢慢地走到了一起。1999年,他们结婚后回到老家生活。

      愿意陪着你一起走

      大堡山重峦叠翠,林木茂密,生机盎然。

      回乡后,姚克礼成为大堡山林场的护林员。“我从小在这片林区长大,这里的树和我的年纪都差不多一样大,这让我对这片森林有了感情,所以我选择成为一名护林员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去巡山哟。“ 

      “注意安全哦。“ 

      “他常常天不见亮就出去巡山,天黑了才回来。他刚开始巡山的时候还没有手机,我不放心,总在夜里一次次出门张望。”张柳妮回忆起刚到大堡山的日子,“四周都是密林,我晚上出门都感到害怕。”

      “我一个人巡山,山路崎岖,一路上几乎碰不到人,几声清脆的鸟鸣分担了我的孤独,让我感到欣喜,也感悟着这份坚守的意义。那些鸟鸣,那些我丈量过的土地、守护过的林木,更像是一种心灵的陪伴。”姚克礼说。

      后来林区面积增大,人手少,照顾不过来,张柳妮也加入了护林员的行列,成为了一名守山人。“我只想和他一起,将这片林子守护好。”张柳妮的言语中透露着对丈夫无尽的支持与理解。

      防火关键期,张柳妮还会主动走访周边村寨,用“拉家常”的方式向群众宣传防火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对这片森林有了感情。” 

      2002年,姚思学退休了,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熟悉的大堡山林场。常年在山里生活等原因,导致姚思学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为了方便就医,退休后他和妻子选择到县城生活。

      “父亲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我一定会把他种下的那些树照顾好。”姚克礼接过父亲手中的护林员接力棒,也接过了一份责任和信任。

      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幼苗管护、牛羊监管……姚克礼和张柳妮既是护林员,更是这片森林的守护者。他们对林区的土地了如指掌,山上有哪些便道,有哪些水源,哪些地方需要重点防护、补植补造……他们心中都有一份清晰的“地图”。

    道真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俊锋 摄

      为了防止有人盗 伐树木,姚克礼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并在林区设立举报箱,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他还经常到周边村民家中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动员周边群众主动参与到保护森林的队伍中来。

      登记进山人员、巡山检查植物病虫害、用高音喇叭进村宣传森林防火、在微信群里为群众转发相关信息和小知识、遇到可能出现自然灾害的情况第一时间拍照上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姚克礼和张柳妮每天重复着在一般人看来简单枯燥的工作。

      “每当有人问我有没有觉得工作枯燥辛苦时,我会回答,不辛苦那是假话,但我既然选择当这个护林员,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我相信和我一样坚守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护林员还有很多,大家都在为国家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次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的那点辛苦不算什么了。”姚克礼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还有很多与姚克礼一样的护林员们跋涉于树林间、守护着绿水青山,为祖国大地绿意盎然默默奉献。

      山高林密、信号微弱,护林员日常巡山大多是独自前行。他们不惧危险,常在深山中遭遇野兽,跌打损伤更是家常便饭。面对孤独与艰险,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每年4月至10月是森林防火重点期,只有冬季大雪封山后,才能稍作休整。即使春节期间、万家团圆之际,他们依然驻守一线,以林为家,以岗为责——在万籁俱寂的林海中守护森林的安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们的坚守下,一株株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一片片荒山变成了林海绿洲。护林员扎根大山,守护着一片片绿海,呵护着我们美丽的生态家园。  

    道真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俊锋 摄

      一家人共同守护

      2000年,姚克礼和张柳妮的女儿姚林玉出生。早年姚克礼工资低,一家人生活困难,张柳妮就养鸡、养羊补贴家用,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

      做护林员需要把家安在林区,孩子们跟随父母在大山里成长,上学遇到了困难。

      “不能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因教育不足而知识受限。”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夫妻俩选择让女儿跟随姚克礼的父母到县城读书。

      “我们只想给女儿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却忽略了对她的陪伴。好在女儿慢慢长大,也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如今她已经大学毕业了,目前在贵阳的一家公司上班。”张柳妮说。

      2010年,他们的儿子姚乾钰出生。夫妻俩意识到对孩子陪伴的重要性,决定让孩子在父母的身边成长。姚乾钰读小学后,姚克礼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每天接送儿子上学。

      “驾驶着摩托车从树林间走过,有时候我的眼前会出现自己童年时放学走路回家的情景,禁不住感慨时光流逝。”姚克礼说,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在县城陪伴父母,也没有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生活条件,会感觉对家人心怀愧疚,会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感到无奈,“但父亲安慰我说,那时候他想到的是,自己守护好了林场,没有遭受过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就是没有愧对工作,没有愧对国家。这样想也就想通了。” 

      “其实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也不要求两个孩子以后能做多大的事业,只要身体健康,做正直、善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可以了。”张柳妮说。

      前几年,姚克礼的大哥姚远礼和嫂子也都成为了护林员,一家人一步一步地丈量和守护着大堡山。

      40多年过去了,他们已记不清栽种了多少树木,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堡山林区面积从原来的1万多亩,到了如今的3.7万多亩,2022年以来建成国家储备林项目示范点300余亩。他们守护的林区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也从未发生过一起盗伐林木事件。

      一家两代,从一个人护林到一家人共同护林育林,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肯定,成为传颂一时的绿色佳话。姚思学和姚克礼都获得了“贵州好人”称号,姚思学荣获了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姚克礼荣获了遵义市道德模范称号。姚克礼家庭光荣入选2025年“最美家庭”、贵州省最美绿色生态家庭、遵义市和谐家庭等。

      苍翠群山间,姚克礼一家以两代人的坚守与奉献,谱写着守护青山的赞歌,诠释着真正的爱与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守护宁静的绿色。

      

      文:解琳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