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丽丽与康振生这对学术伉俪共同的坚定追求。四十多年来,他们始终扎根农业科研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国内科研攻坚到国际技术推广,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共同书写守护大国粮仓的时代答卷。
 |
| 黄丽丽家庭合影 |
扎根黄土,守护果农笑颜
黄丽丽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潜心研究苹果、猕猴桃重大病害的致灾规律及防控技术,不断破解学术难题,保障农民增收。她率先提出“防未病”新策略,创建的苹果树腐烂病和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新技术覆盖全国70%种植区,防效超85%,引领了果树病害防控研究方向,被果农誉为“果树神医”。
苹果是黄土高原农业领域的优势主导作物。自2001年以来,黄丽丽带领团队针对苹果树腐烂病问题开展专项攻关,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病菌传播、侵染、致害的规律,并设计出“减—阻—抗”三道关键技术防线,创建了苹果园重大病害防控新技术体系,破解了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防控技术难题。一位果农说:“黄老师解决了我们果农的‘老大难’问题。以前,我们只能对病菌‘作案’后的现场进行‘清扫’,治而无防,现在可以提前阻‘敌’于家门之外,有治更早防。”仅2016年至2018年,黄丽丽带头推广的苹果树腐烂病防控技术推广面积就达到了1923万亩,挽回苹果产量345.1万吨,累计为果农增收节支94.5亿元。
随着猕猴桃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猕猴桃溃疡病蔓延流行,造成大量死树毁园。针对这一问题,黄丽丽带领团队研发出“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即在花前花后、采果后至落叶前施药防控病害;同时创建了“监测预警—保健诱抗—精准预防”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新技术体系。这种将“被动治”转变为“主动防”的绿色防控技术受到广大果农的欢迎。2018年5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爆发猕猴桃溃疡病,当地县委书记紧急向黄丽丽致电求助。黄丽丽立即奔赴现场,不顾雨水导致的山路泥泞,实地查看农民的果园。途中,她脚下一滑,整个身子险些坠坡,幸亏同行人员眼疾手快,抓住她的一只脚,才将她拉了上来。
2023年春节前夕,当大多数人返乡过年时,黄丽丽仍背着行囊,带领团队行走在广西的山区农田里,为当地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近年来,黄丽丽通过举办培训会、深入田间现场指导、发放技术手册等多种方式,开展果树重大病害防控技术培训,累计惠及果农超过300万人次。为了让更多果农学到实用技术,黄丽丽还应邀开展网络培训,多次直播点击量超过20万次。
从教多年来,黄丽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深厚情怀。她先后承担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她巧妙地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国家粮食安全需求、区域特色经济作物布局以及民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最新防控技术与相关产品等作为教学切入点,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现场示范观摩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使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课程变得富有特色、亮点突出,且极具吸引力。
 |
| 黄丽丽在培训会上。 |
脚踩泥土,治疗“小麦癌症”
黄丽丽的丈夫康振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带头人之一。康振生扎根农业科研基层,潜心钻研小麦病害防治,成功破解了素有“小麦癌症”之称的小麦条锈病难题,研究成果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可随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的低温真菌病害,一直都是影响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生物灾害。为破解这一难题,康振生带领团队深入陇南、川北等病区考察,很多有小麦条锈病菌生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考察的足迹。康振生团队率先完成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的组装工作,特别是条锈菌有性生殖的发现及其在自然情况下病菌毒性变异的作用新发现被誉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更让康振生感到欣慰的是,他和团队制定的《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已被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采纳,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与相关单位联合构建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我国12个省(市)大规模应用后成效显著,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50%,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帮助农民增收节支40亿元。正因这一项项重大研究进展,康振生团队在国际小麦条锈病研究领域赢得了“杨凌小组”称号。
除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外,康振生从未放松对研究生的培养。他定期与研究生座谈,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度;同时,他还将自己掌握的最新科研动态分享给学生,并及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康振生的率先垂范下,一支被业界誉为“科研精锐之师”的团队—“康之队”逐步成长起来。
为了开展实地考察,康振生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奔波于田间地头与深山密林。他说:“我们从田间地头走出来,最终还要回到田间地头去。我们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谈及未来,康振生表示,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他还要用心培养青年科研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真正从过去的跟跑、并跑阶段,迈入领跑阶段。
伉俪教授,携手共进
随着对小麦条锈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康振生将视野投向了国外先进科技领域。他曾先后去加拿大和德国留学。“出国留学的目的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最终要运用这些技术解决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康振生1990年末从加拿大回到祖国,回到陕西杨凌,在祖国西北大地上挥洒汗水。2000年,康振生从德国回到祖国,就像在1990年放弃加拿大定居绿卡归国一样坚定。与他一同归来的,还有爱人黄丽丽和当时已上小学的儿子。康振生说:“作为科研工作者,我要把国家富强当作理想,把民族崛起视为个人幸福的根基。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而且碗里装的必须是我们自己种的粮食。”
作为同行,黄丽丽与康振生二人致力于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用“工作赋能生活,生活反哺工作”的理念,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有机融合。他们认为,家庭与事业都需要不断学习、持续完善,而优良学风就是家庭的良好家风。
 |
| 黄丽丽一家外出旅行。 |
在工作中,他们始终对科研与教学保持敬畏之心,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项任务,并不断追求进步。遇到难题时,他们二人会互相支持、彼此鼓励,共同提升教书育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在生活中,黄丽丽尽心做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康振生出差或下田调研前,黄丽丽总会细心地为他熨烫衣物、除去鞋上的泥土;而康振生也总是主动分担家务,在出差前为妻子做好饭菜存入冰箱。出差期间,他们二人每天都会互相问候,康振生还会把旅途中见到的花草、山川美景拍下来,分享给妻子。
2017年,康振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特意邀请妻子黄丽丽到现场见证—他深知,这份荣誉里有妻子一半的功劳。
在他们家中,珍藏着一张特别的照片:黄丽丽过生日那天,夫妻俩正在麦田里进行调研。康振生说:“虽然没有鲜花和蛋糕,但那片金黄的麦浪,就是最好的生日祝福。国家富强了,我们的小家才能更幸福美满。”
 |
| 夫妻俩在麦田里调研,当日恰逢黄丽丽生日。 |
文:张佳敏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