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球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中国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学家、中国大洋硫化物资源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党的十八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她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2024年春节,韩喜球精心制作了“新春快乐”的贺卡祝福家人朋友,贺卡上的一张图片是海上日出,另一张是落日时的漫天霞光。她说:“愿每一个日出都为你带来新的希望,愿每一个日落都为你留下灿烂的回忆。”
她的“日出日落”好像都和大海有缘
韩喜球出生在靠近大海的浙江省台州市,1986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后被保送到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从此成为了海底宝藏的探索者,成为了“乘风破浪的姐姐”。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陆地上的矿产资源慢慢走向枯竭。而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中国际海底区域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韩喜球的工作是在黑暗的深海中寻找宝藏,在大洋深处探矿。
中国大洋科考实行“首席负责制”,这就意味着整个航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席科学家的科学决策。2005年,“大洋一号”科考船首次横跨三大洋进行环球科考,拉开了中国全面寻找国际海底区域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序幕。韩喜球在太平洋航段和印度洋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2007年,在我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中,她分别是第二航段的首席助理和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此次,他们在西南印度洋脊找到了首个活动热液喷口,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上“零”的突破。迄今,韩喜球已先后12次担任首席科学家或领队,奔赴深海寻找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她带领团队在印度洋发现了12处蕴藏有多金属硫化物的海底热液区。
2018年,韩喜球荣获女性传媒大奖“年度女性榜样”奖。该奖是由联合国妇女署和网易新闻联合主办的年度公益奖项,对在各行各业作出杰出贡献、彰显女性社会价值的优秀女性进行颁奖。主办方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她是“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更是中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在男性主导的行业,她不但登上了科考船在广袤的大海上直面波塞冬的怒吼,还遨游“海底两万里”,为中国乃至全人类探索海洋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2年,韩喜球当选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执行理事会委员。她在全体大会上围绕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主旨报告,得到与会代表们的高度赞赏。
她的诗意表达和丰富色彩
一些时刻,韩喜球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而她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意和丰富的色彩。
2015年,韩喜球的新年贺卡诗意地讲述了“大糦故事”:“佛祖手心,虾蟹成群,畅饮琼浆玉液,饱餐海珍佳馔,宛若龙宫,极乐富足……”当时,她带领团队在西北印度洋发现了活动热液区,该区域盲虾、螃蟹等生物繁盛,犹如龙宫里摆了盛宴。韩喜球引自《诗经·商颂》中的“龙旂十乘,大糦是承”,为其命名“大糦”,意为古时为祭祀先祖准备的丰富黍稷。她的课题组也因此获名大糦课题组。
迄今,韩喜球已经为她领航发现的印度洋16个地理实体和4个热液区命名,这些名字包含了中华文化的美好诗意。
在工作中,她是“乘风破浪的姐姐”,生活中,她是“裁尺白云作纱巾,蓄池清水理衣襟。撷枝鲜花别发髻,摘片稻叶当口琴”的女性。不出海的日子里,韩喜球上班做研究、带学生,下班回家后往往还继续做研究,不过她也喜欢忙中偷闲做顿美食,侍弄花草。
作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导师,韩喜球在学科建设、年轻科研人员的传帮带和学生培养上尽心尽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她课题组的一些年轻人脱颖而出,入选了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高端青年拔尖人才。“大洋事业需要传承,要让青年人逐步走向舞台中央,我愿意在背后托举他们。”韩喜球说。
除了做研究、带学生,韩喜球也热心于对公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工作。韩喜球说:“做科普的意义在于拉近孩子与科学的距离,让他们明白科研工作是怎么回事、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是什么样的,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打开科研领域。同时,做科普也增加了科研人员接触公众和了解社会需求的机会,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
韩喜球多次参与组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论坛,积极促进国内外相关领域女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如何赋能青年女科学家提出建议。
她说:“我觉得自己十分普通,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能够成为首席科学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只是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但是,幸运之神总是喜欢眷顾有准备的人。从这点讲,我的经历也许对于其他女性有激励作用,让她们觉得自己也能行。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有些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只要去做,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个能力,就可以把潜力转化为能力。”
文:解琳
图:受访者